中国戏曲剧种: 山东梆子

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称。如以荷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山东梆子与平调、莱芜梆子以及苏北、皖北的“沙河调”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与豫东的“祥符调”关系则更为密切。

历史沿革

山东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清康熙中叶以后,政局比较稳定,山东各地经济开始繁荣起来。至乾隆年间,山东境内从矿冶、采煤到制盐、纺织、造纸、酿酒等轻型手工业均相当发达;而南北漕运之便更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各地戏曲因通商贸易而在此交汇融通,形成本地的声腔剧种。据清乾隆时《秦云撷英小谱》和《燕兰小谱》等文献记载,山东梆子原系陕西、甘肃一代的秦腔,经过河南,传到山东,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本地梆子。到乾隆时山东境内已出现本地梆子,并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些文字记载与许多艺人依据传闻追溯的情况比较接近。

清代中叶以后,是山东梆子繁荣发展的时期,许多地方组织了职业班社,培养出不少优秀演员。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山东梆子开始有女演员登台演出。巨野县的女班中,小冷儿(旦)、小景儿(旦)的表演曾轰动一时。这期间,曾有一些山东梆子艺人到临近的河南、江苏等地演出,并受到欢迎。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还有人常到鲁西南邀角前去演唱。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山东梆子艺人以戏曲为武器,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中,并陆续排演了《过年》、《不作亡国奴》、《参军光荣》等一批现代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职业剧团在流动演出。业余剧团也很普遍,仅荷泽县就有梆子业余剧团一百余个。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的统计,全省尚有四十三个梆子剧团。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山东梆子剧目工作队”对这个古老剧种的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进行了发掘整理,共记录传统剧目四百四十出。同年,山东省梆子剧团成立。通过整理传统剧目,创作现代戏,使山东梆子在唱腔、表演、音乐伴奏等方面均得到创新和发展。1960年,山东梆子剧团到北京汇报演出时所表演的剧目《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受到好评。此后又先后编演了一些现代戏,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等。1982年在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梆子剧团演出的《程咬金招亲》分别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剧中主要演员获表演奖。

艺术特点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推圈走圆场时,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表示愤怒、急噪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捋胳膊等动作。其他行当“推圈”时,动作不尽相同。

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如《白蛇传》中[收青]一场,小青由花脸扮演,连变三次:先为花脸,后变为一半花脸,一半俊脸,最后才变成旦角脸形。

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唱词结构为上下句式。各种板式均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其唱腔中的基本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四大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一些辅助板式。在板式的运用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一板式的应用,即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选用某一种基本板式作为一个独立唱段,主要适用于情绪比较单一的唱词。另一种形式则是通过不同板式的有机组合和转接,构成节奏变化明显、旋律对比鲜明的大段成套唱腔,这是山东梆子唱腔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男腔以“二本嗓”(假声)为主,也有用“大本嗓”(真声)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生行的发音较纤细,而净行的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圆润、音域宽广。

角色行当

山东梆子传统的脚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类。现行的脚色行当按生、旦、净、丑四大门头划分。末行归入生行,称“外脚”。

生行含红脸、外脚、小生三类。勾红脸的生脚,称大红脸。重唱功,发音高亢浑厚,讲究做功身段,着重刻画角色的英雄气势,如《哭头》中的赵匡胤、《临潼山》中的秦琼等;净面大王是红脸行的一种,因戴黑三髯又称胡子生。重唱功,行腔流畅圆润,表演稳重大方,多扮演帝王、官员一类角色。如《反徐州》中的徐达、《摔琴》中的俞伯牙等;跑马生,红脸行的一种,又称马上红脸、架子生,因常有跨马及多种趟马套路而得名,剧中大多扮演武将,如《大名府》中的卢俊义等;大外脚,外脚行的一种,俗称老外。该行常扮演将帅、官员等角色,气派较大,故称大外脚。演员唱腔高亢激昂,道白苍劲有力。如《两狼山》中的杨继业等;二外脚,外脚行的一种,主要扮演剧中平民百姓、员外等角色;文小生,多扮演年轻的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常用真假嗓结合;帅生,文小生的一种,多扮演年轻的统帅人物,讲究风采气度,扮相英俊潇洒,唱腔常用本嗓。如《拜帅》中的韩信;官生,文小生的一种,多扮演年轻的文职官员,亦称冠生,要求道白清晰、唱腔圆润、做功秀美;包头生,文小生的一种,扮演剧中男扮女装的角色。其表演摹拟女态,举手投足均同于旦脚,唱念用小嗓,行腔婉转;靠架生,武小生的一种,其动作讲究脆、帅、漂,唱念作打并重,多扮演年轻气盛、威武雄壮的将帅角色。如《截江》中的周瑜;娃娃生,小生的一种,扮演年龄幼小的生行角色。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小旦、帅旦、闺门旦、刀马旦、泼旦、彩旦、老旦。青衣,因该行角色常穿素色女帔而得名。多饰演中年妇女。重唱工,多用真嗓和假嗓相结合,唱腔委婉细腻、字正腔圆。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等;花旦,扮演的角色大多为穿红挂绿的青年女子。其饰演的人物性格活泼机智、大胆热情,唱念甜润,身段灵活,扮相俏丽,举止轻捷。讲究扇子、手帕、辫子等功夫。如《柜中缘》中的许翠莲;小旦,饰演年少女子的角色。其表演的人物大多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或小家碧玉,性格温柔含蓄,举止端庄文静。如《蝴蝶杯》中的胡凤莲等;帅旦,主要饰演擅长武艺,统兵打仗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唱念具备、文武兼长。如《破洪州》中的的穆桂英等;闺门旦,多饰演有教养的闺阁小姐。其表演念白娇柔,唱腔委婉缠绵,身段端庄文静或妩媚娇羞。如《哭剑》中的苏妲己等;刀马旦,因饰演的角色提刀跨马而得名。多扮演女侠、女妖、女寨主等。其表演文武兼备,唱念嗓音洪亮。如《姚刚征南》中的黄金婵等;泼旦,多饰演泼辣女性角色。其表演的人物性格或粗俗强悍或爽快风趣。如《墙头记》中的李氏等;彩旦,又称丑婆子、彩婆子。饰演的大都是滑稽可笑或刁钻丑恶的女性角色,如媒婆、后娘、傻丫头、丑小姐等。唱少而念白多,主要通过白口或噱头表现角色的性格。如《双玉镯》中的刘媒婆等;老旦,主要扮演剧中老年妇女。

净行,内有大净、奸净、毛净、童净等行。大净,因本行饰演的角色大多勾画黑色脸谱,故又称黑脸、黑头。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刚直不阿、粗犷豪放。做功注重气质架式,举止沉稳老练,嗓音高亢洪亮。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等;奸旦,因勾画白色脸谱,又称白色脸谱。多扮演奸诈阴险、专横跋扈的角色。如《老边廷》中的潘仁美等;毛净,因饰演毛手毛脚的粗鲁武将而得名。又称二花脸。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豪放耿直。如《滚鼓山》中的张飞等;童净,扮演剧中年少的净行角色。其所饰演的人物性格大多憨厚耿直、卤莽剽悍。如《两狼山》中的杨七郎等。

丑行,含公子丑、官丑、武丑、老丑、娃娃丑等行。公子丑,多扮演行为不端、其貌不扬、放荡好色的富家公子。身段表演迂腐作态,念白口语化,唱腔花哨。如《日月图》中的胡林等;官丑,因扮演官宦角色而得名;武丑,饰演擅长武功、性格机警、语言伶俐的人物;老丑,多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所饰人物大都诙谐善良,语言幽默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如《黄牛分家》中的卢万仓等;

标签:戏曲剧种
【设计之家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tougao@sj33.cn】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