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早期老三杰(老三鼎甲):程长庚
《群英会》中程长庚饰鲁肃

程长庚简介:

京剧早期老三杰(老三鼎甲)之一,对京剧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京剧老生。名椿,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寓名四箴堂,戏界均称“大老板”。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

程长庚幼入三庆班坐科徽班,出科后随父入京,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自道光至咸丰年间,任三庆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他的演唱熔徽调、汉调、昆曲等之优长于一炉,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分,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战樊城》、《文昭关》、《鱼肠剑》、《战长沙》、《让成都》、《举鼎观画》、《状元谱》、《镇潭州》、《法门寺》、《取南郡》、《群英会》、《华容道》、《安五路》、《天水关》和昆曲《钗训大审》等。有时还为何桂山演出《白良关》配演“小黑”尉迟宝林。他为人正直,戏德高尚,技艺精湛,备受同行的推崇,他与张二奎、余三胜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晚年,他注重人才的培养,创办三庆科班,其中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林等人,都是三庆科班培育出来的京剧人才。杨月楼、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也是程门弟子。

去世时六十九岁,葬彰仪门外。致病之原因系在秦老胡同文索宅演堂会,与孙菊仙争气,连演四本《取南郡》,该戏与徐小香合演向分四日,今一昼夜唱全本,劳累得病,未数月遂卒,时寓百顺胡同。

诞辰:1811年,嘉庆十六年(辛未)
逝世: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

在京剧第一代著名演员中,程长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与同时代的另外两位老生演员余三胜。张二奎并称为"前三鼎甲"、"前三杰",而程的成就和影响又更胜一筹,被人们誉为"京剧鼻祖"、"徽班领袖"、"京剧之父"、"伶圣"、"剧神"……这些称号,代表了当时和后来的人们对他的不朽业绩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京剧早期老三杰(老三鼎甲):程长庚
程长庚是安徽省潜山县人。生于1811年11月22日,卒于1880年1月24日。他出身梨园世家,祖孙三代都是徽班演员。程长庚从小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先在安徽各地城乡演出,渐有名气。十一二岁时随舅父卖乐器到保定,人和盛成科班学昆曲,之后又到北京三庆班学戏。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成为三庆班的头牌老生和班主。由于他有着徽班演员"文武昆乱不挡"的全面功底,又继承了徽班兼收并蓄的传统,善于熔汇徽调、汉调、昆曲、梆子诸腔之长于一炉,为京剧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程长庚的嗓音高亢宽亮,可"穿云裂石"。他的唱腔不事花俏,以平直舒展取胜。他虽有安徽的乡音,但在咬词吐字上,吸取了昆曲、京腔的技巧,吐字清晰,极抑扬吞吐之妙,当时有人赞之为:"’乱弹’巨擘属长庚,字谱’昆山’鉴别精"(见艺兰室主人《都门竹枝词》),即是说,程长庚作为地方戏中首屈一指的演员,从昆曲中汲取营养,丰富和提高了唱念技巧。

程长庚的戏路广、能戏多。据记载其擅演剧目有:《群英会》、《战樊城》、《鱼肠剑》、《举鼎观画》、《让成都》、《镇潭州》、《捉放曹》、《击鼓骂曹》、《风云会》、《战太平》、《法门寺》、《长亭会》、《文昭关》、《状元谱》、《庆唐虞》、《钗钏大审》、《八大锤》、《战长沙》、《临江会》、《华容道》、《安居平五路》、《天水关》等。除老生戏外,花脸、小生诸行角色,亦能串演。京剧关羽的形象也始于程长庚,他在师承徽戏演员米喜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善于体会和揣摩人物的身份、性格和举止神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他尤其擅演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如忠义千秋的关羽、精忠报国的岳飞、坚韧不拔的伍员、忠厚正直的鲁肃、疾恶如仇的称衡等等,在他演来无一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清末民初著名京剧音乐家和评论家陈彦衡曾对程长庚的表演艺术作过生动的描述:"余幼时见其登场,不但声容之美,艺术之精,人不能及,即其神采举止,一种雍容尔雅之气概,亦觉难能而可贵,盖于古人之性情、身份,体察人微,一经登场,不啻现身说法,故为大臣则风度端凝,为正士则气象严肃,为隐者则其貌逸,为员外则其神恬,虽疾言遽色,而体自安详,虽快意娱情,而神殊静穆,能令观者如对古人,油然起敬慕之心"(《旧剧丛谈》)。

程长庚不仅是技艺精湛的艺术大家,也是德高望重的剧坛领袖。他除了担任三庆班班主外,咸丰年间,他还担任精忠庙会首(精忠庙为戏曲艺人的民间行会组织,类似后来的梨园公会和现在的戏剧家协会),直至他逝世。他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以德服人。三庆班规定不许演员私应"外串"演出(类似今天的个人外出"走穴"),程长庚当时名声很大,邀请他的人很多,但他带头遵守班规,从不"外串"。因为参加外串只是他一个人拿"份子"(唱戏的报酬),全班人却拿不到钱。因此他总是对请他"外串"的人说:"诸位要听我程某人的戏,就必须请我们’三庆班’全班。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去的。"有一年春节,都察院(清朝最高的监察机关)举行团拜宴会,请了"四喜班"唱堂会戏,另外还想请程长庚"外串",参加"四喜班"演一出戏,被程长庚婉言谢绝。又托一位满州贵族前来劝说,程长庚还是不答应。这可惹恼了都察院的老爷们,他们觉得一个戏子,竟然如此胆大,不识抬举,于是派人将程长庚锁在戏台柱子下。那些官老爷问他为什么不唱,程长庚推说喉咙疼痛,官老爷们也无可奈何。事后有人问他怕不怕?他严肃地说:"锁人有什么可怕的?我怕的是对不起’三庆班’的众位弟兄!把我锁在戏台下的柱子上也算不上什么耻辱,这只能说明都察院的老爷们不讲道理!"大家听了都很佩服。由此可见,程长庚一身硬骨,刚正不阿,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凛烈正气。

京剧早期老三杰(老三鼎甲):程长庚
《镇潭州》中程长庚饰岳飞

程长庚对于同行,总是以诚相待、热情相帮、扶困解危。据记载:"程疏财仗义,诸伶中有贫穷者,时给以财米。若逢国丧,停止演戏,则一人担任诸伶之衣食,以防部下之离散。"1874年,清穆宗载淳病死,北京各戏园按清代"国丧"的规定停止娱乐及戏剧演出27个月,也就是说演员们有两年零三个月不能唱戏,程长庚倾其所有,施粥赈饥,接济最穷困的同行,使他们熬过难关。艺人们感其活命之恩,为他立了"长生禄位牌",上书"优人大成至圣先师。"他直到晚年,仍登台演出。有人不理解,以"君衣食丰足,何尚乐此不疲?"程长庚叹道:"某自人三庆以来,于兹数十年,支持至今,亦非易事。某一日辍演,全班必散,殊觉可惜!且同人依某为生活者,正不乏人。三庆一散,此辈谋衣艰难,某之未能决然舍去者,职此故耳。"’(徐珂《清稗类钞》),这种为公益事业不辞辛劳、鞠躬尽瘁的精神,不仅赢得了广大艺人的衷心拥戴,至今读来也很感人。

程长庚很注意团结同行,齐心合力,编演新戏。他主持的三庆班,阵容整齐,不仅荟萃了众多名角,如徐小香、杨月楼、胡喜禄、黄润甫、谭鑫培等。而且吸收了卢胜奎等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票友参加。在程的主持和参与下,卢胜奎编写了36本连台轴子"三国戏",经过三庆班的通力合作。在舞台上塑造了三国时期众多的风流人物,成为京剧史上最早出现的一批优秀创作剧目,其中的《群英会》、《借东风》等至今仍盛演不衰。 程长庚在培养人才、扶植新人上也堪称楷模。他打破严格划分主演、配演的陈规旧俗,以老大板、头牌老生的身份,主动为声望远不如他的演员配戏。有人怕影响了他的盛名加以劝阻,他却正色说:"众人之所以搭三庆班,乃是因我程长庚的缘故。众人为我,我又怎能不把众人视为手足同胞呢?正角唱戏,配角难道不唱戏吗?同样都是唱戏,又何来高低、贵贱之别呢?"这不仅表现了程长庚谦让的戏德,同时表现出他对戏剧整体性的深刻认识。他深知人才对于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因而高瞻远瞩,悉心育才。据记载,道光年间,京城混乱,程长庚忧愤欲绝,闭门课徒,受其教诲而声名大振的有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杨月楼等人。程长庚晚年还创办了三庆科班,造就了一批京剧艺术的骨干力量。推动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如"青衣泰斗"陈德霖、著名武花脸钱金福等,均是从三庆科班出身走向艺坛的。 为了使三庆班能长期维持不散,程长庚为选择掌班人费尽心血。他后来选中了杨月楼。杨在程的提携下,已是誉满京沪的名须生和大武生了。程长庚谆谆告诫月楼:必须与三庆相始终。杨感念知遇之恩,不负恩师期望,领导三庆班近十年,可惜英年早逝。杨死后一年多,三庆班便解散了。 三庆班虽然解散,但程长庚的精神不泯,他的事业由更多的人继承下来。

1991年11月,由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在合肥隆重举行程长庚诞辰180周年纪念活动。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在其长篇论文中指出:"程长庚站在中国丰厚的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推动了徽班向京剧的嬗变。他以匠心独运的唱腔艺术、声容殊众的老生艺术、艺精技绝的表演艺术、技艺超群的编导艺术、因人施教的育才艺术和以德孚众的治班艺术,在中国京剧史上铸起了一座丰碑。

程长庚理所当然是当之无愧的京剧创始人。"

程长庚对于青年人,尽心教导,大力提携,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杨月楼等无不得其教益。在主持三庆班的同时,晚年还办有三庆科班,花脸钱金福、青衣陈德霖,都是三庆科班的学生。

程长庚之孙程继先,工小生。
标签:京剧
【设计之家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tougao@sj33.cn】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