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分类: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 ( 如《雷雨》) 、歌剧 ( 如《白毛女》) 、舞剧 ( 如《丝路花雨》)、哑剧等;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 ( 如《屈原》) 、现代剧 ( 如《雷雨》);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 ( 如《屈原》)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 如《白毛女》);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戏剧文学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类,有话剧、歌剧、舞剧。话剧的特点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话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适于反映生活。歌剧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综合而成的戏剧形式,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三者兼而有之。歌剧的唱词和音乐十分重要,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舞剧是把舞蹈、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它的特点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的。剧中的舞蹈分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种:情节舞用来表现戏剧情节,表演舞用来描绘剧情发生的时代和环境的特征。根据戏剧的结构形式,容量的大小,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由于展示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结构紧凑,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而情节的基本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却均应表现出来。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容量大,故事情节复杂。由于它分幕分场,用能换幕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就可以把不便于在舞台上演出的事件转移到幕后,处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这两种戏剧文学样式各有所长,无可代替;也各有众多的传世之作。多幕剧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等。独幕剧如契诃夫的《结婚》、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等。悲剧最初在古希腊,是春天播种时为谢神而表演的山羊之歌,所以悲剧在希腊文中是“山羊之歌”的意思。最早的悲剧,主人公在命运支配下是无可逃脱的,常以失败和灭亡而告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悲剧的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则表现出理想与愿望和社会现实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则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说明悲剧的戏剧冲突常常是正面人物为某种正义的斗争而牺牲,引起人们的同情并给人积极有力的启示乃至激励。我国古典悲剧,常常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理想结局,具有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与历史上的悲剧有质的区别。主人公的暂时失败和个别人牺牲,只是前进中的一个曲折罢了。喜剧在古希腊,最初是秋季收获葡萄时为谢神而表演的狂欢歌舞,所以喜剧在希腊文中是“狂欢之歌”的意思。举行狂欢歌舞之时,领队者常要说些谐谑之词,引人发笑。所以喜剧的特点多以滑稽的形式来嘲笑、讽刺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及一定人物性格中的缺点和弱点。鲁迅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一般地说,喜剧的结局总是愉快的,圆满的。正剧则是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类型。在戏剧文学中,正剧是大量的。社会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单纯呈现为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织。它常常反映两种势力的自觉斗争,混合着悲喜成分,代表正义的一方最终取得胜利,结局是快乐的,人们就称之为正剧,或称为悲喜剧。正剧的主人翁在斗争中,有时也会失败,甚至于牺牲生命。因此,正剧中洋溢的情绪,振奋多于忧懑,欢欣多于悲伤,即使其中的悲剧因素,基调也是悲壮的,而非惨痛的。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戏剧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人物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
戏剧的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戏剧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这些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集中。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出。(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戏剧与戏剧文学:应该将“戏剧文学”和“戏剧”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这是我们在进入戏剧文学文本解读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问题。戏剧文学文本,通常称之为“剧本”,是与诗歌、散文、小说相并列的一种文学文本样式,属于语言艺术的范围。作为文学文本,剧本具有可以脱离戏剧演出而独立存在的文学审美价值,可以发表,可以出版,自然也可以供读者阅读、鉴赏和研究。所以,在西方传统的文学体裁的分类概念中,“戏剧文学”一直是作为与“抒情文学”、“叙事文学”相并列的第三大文学类别而被人重视的。不过,与诗歌、散文、小说仅供读者阅读不同,剧本毕竟是供戏剧演出用的文学“脚本”。好的剧本应该具有双重的价值,即文学的价值和戏剧的价值。而且,戏剧文学与其它文学样式的区别,也就在于它的戏剧价值,剧本首先是属于戏剧的,它的戏剧价值应该是首要的。戏剧文学文本既然具有双重价值,这也就决定了它的文本构成必然地要受到戏剧艺术本身的影响。它必须受制于戏剧艺术,这是它在显示自身文学价值的同时也使自己具有戏剧价值的保证。从文本阅读的角度看,剧本的阅读以及对于剧本价值的判断,相应地也必须考虑到剧本戏剧价值的因素。因此,对于戏剧艺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剧本解读来说,也应该是非常必要的。
戏剧文学文本的特征:戏剧文学文本以“语言”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这一点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与诗歌、小说、散文等其它语言艺术形式相比,戏剧文学文本却受到更多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看,诗人可以仅仅为了自娱或自我宣泄而写诗,因而他甚至可以完全不考虑读者的因素。但剧作家不能这样。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演员的表演,要考虑舞台的限制,而且更要考虑观众,他必须能够激发并保持观众“看戏”的兴趣。因此,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剧本,首先必须有强有力的戏剧情境的设置和由特定戏剧情境引发的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必须包含连锁的、不断上升的戏剧动作。换句话说,剧作家必须善于在有限的戏剧场景的展示中,充分揭示不同戏剧人物(角色)之间、戏剧人物与环境之间,或者戏剧人物内心诸般欲望、意念之间等的矛盾冲突,形成一系列强有力的动作与反动作,从而将剧情推向高潮。没有戏剧冲突,因而也不具备动性的剧本,是无法用于演出的,同时,它也不可能吸引观众。戏剧文学文本当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作品。但是,与其它文学文本样式,特别是小说比较,戏剧文学文本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构成剧本主体的是对于戏剧人物语言的“模仿”。作为剧本存在形式的语言只有两种,即人物语言和必须用括号“括”起来的舞台指示语。语言在小说中主要承担的是叙事的功能,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交并在一起,共同完成故事的叙述。而在剧本中,放在括号里的舞台指示语虽然也可以是描述性的,但它不能被看成是小说中的叙述人语言,因为它不承担故事的叙述,而只是戏剧演出的“此刻”关于舞台场景或戏剧人物动作的一种提示和说明,而且,一般来说,它们也必须是展示性的,而不能成为一种“讲述”。构成戏剧文本主体的戏剧人物语言,即对白、独白、旁白以及唱词等,则已经成为一种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发展的言语动作,它本身就是戏剧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使戏剧人物语言必须具有两个同等重要的功能:其一,它必须能够充分显示人物意愿、意图或意志,必须能够揭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各种隐秘的欲望、意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它必须承担其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剧本中有关戏剧情境的设置、戏剧冲突的展开、戏剧情节的展示等,都是依靠人物行动以及体现人物行动的人物语言(台词)完成的。只有具有充分动作性因而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语言,才能被看成是一种戏剧动作或者戏剧动作的组成部分。其二,戏剧人物语言必须能够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即承担起显示人物个性塑造人物的功能。剧本不可能像小说文本那样通过其它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通过戏剧人物语言来展示人物个性,是剧本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手段,上面关于戏剧艺术以及与戏剧艺术相关的剧本特定的讨论,可以给我们提供解读戏剧文本的大致的途径。和其它类型文学文本的解读一样,戏剧文学文本的解读当然也是在语言的层面上展开的。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剧本包含的一切都是依靠而且只能依靠戏剧人物语言加以展示,剧作家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借助一个叙述者的讲述,来解释人物行为和事件并暗示读者必须怎样理解他们。因此,比较而言,剧本阅读中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语感能力、艺术推想能力去感受、体验并做出理解的内容更多。比如我们必须能够通过人物语言准确把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体察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愿望,我们必须能够通过人物语言把握戏剧冲突以及冲突中的人物动作,同时,当然也是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能够通过人物语言的体味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文本的解读有所区别的,由于剧本文学的和戏剧的双重价值,在剧本解读中,解读者的“舞台感”的建立也是必要的。所谓“舞台感”,即要能够通过戏剧人物语言及人物动作的把握,结合舞台指示语,建构起舞台演出的视听形象。好的剧本终归应该是可以共戏剧演出的“脚本”。剧作家在创作剧本时,正像他必须顾及观众一样,也必须考虑舞台,剧作家的“舞台感”会影响到他对于包括舞台分割在内的戏剧场景的处理、戏剧技巧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对人物语言的锤炼。因此,读者相应的“舞台感”的建立,对于深入理解剧情、人物以及剧作家的艺术匠心,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至少,这种“舞台感”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对于剧作的艺术效果、剧本的戏剧价值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我们这里谈到的问题,只涉及到戏剧艺术戏剧文学文本以及戏剧文学文本解读的一些突出的特点,而不是有关这些问题的全面的理论化的论述。戏剧发展到今天,众多的戏剧流派、众多的戏剧品种、以及众多的实验性的戏剧艺术表现技巧的探索,使戏剧文学文本与其它类型的文学文本一样,呈现出复杂的景观。

戏剧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它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最初的村社宗教仪式。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可以找到身穿兽皮的祭司和神的崇拜者们在祭神时表演的歌舞和涉及神的降生、死亡以及再生的传说。直到现在,在一些未开化的民族中还可以发现类似的仪式。当然有了宗教仪式或庆典活动,还不能说就有了戏剧。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演员的台词和演唱不受原始合歌的约束;表现一定的矛盾冲突;观众介入情感但不参与表演。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戏剧时代。正是在希腊,第一次由演员而不是祭司在专门的厅堂里或场地上演出悲剧和喜剧。在这个时期,古希腊戏剧逐渐进入繁荣和成熟期。许多悲剧诗人创作了许多剧本参加比赛。其中,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最为著名的三大悲剧家。而在把悲剧创作推向前进的同时,产生了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据说阿里斯托芬共创作了40部喜剧剧本。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他写了37部戏剧,此外还有两首长诗和154首14行诗。其中《亨利四世》、《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是最有代表性的剧目。17世纪的法国,产生了伟大的悲剧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家莫里哀。《熙德》是高乃依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诗一般雄辩的美。拉辛的代表作是《安德罗玛克》和《菲德拉》,他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莫里哀的最高成就是《伪君子》,塑造了答丢夫这个两面派骗子形象。答丢夫这个名字不仅在法国、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都已经成了“伪善”的同义语。在现代,不仅出现了易卜生、契诃夫、萧伯纳和布莱希特等一大批戏剧作家,而且出现了马克斯?莱因哈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一大批戏剧导演和戏剧理论家。在印度,有人估计最迟二世纪时戏剧已相当成熟。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名为《舞论》,实际是关于戏剧的论著,这应该是丰富的戏剧实践的产物。我国人民高度的艺术才华在13世纪以前,在抒情诗、抒情韵文、抒情散文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戏剧虽然比希腊、印度晚一些,在13世纪也已进入成熟期。元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炫耀百代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据说,关汉卿创作了63个剧本,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调月风》、《拜月亭》、《单刀会》分别代表了他的杂剧在不同方面的成就;王实甫写了14种杂剧,其中,五本二十一折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在元杂剧中可以说是一项辉煌的成就。当时丰富的戏剧演出实践,造就了珠帘秀、天然秀这样著名的杂剧演员。明清之际,出现了汤显祖、王骥德、李渔等著名的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出现了千古绝唱的《牡丹亭》等不朽杰作。在现代,著名的戏剧家、戏剧作品更是灿若繁星,数不胜数。比如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龙须沟》、曹禺的《雷雨》以及京剧、越剧等各种地方剧种的优秀剧目。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当今已发展成为有多种类别的,有庞大表演体系的,拥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艺术。

戏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戏剧美学,是戏剧学与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交错和紧密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戏剧的美和审美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戏剧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外乎是戏剧美的哲学、戏剧美的本质特征、戏剧社会学等等。但最根本的是研究戏剧美的特殊性,即主要的审美特征。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以表演艺术为中心,融合了多种艺术要素。它需要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需要舞台装置,如灯光、道具、服装布景等用以表明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身份;需要有演员的表演用以表达剧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各种艺术,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都要改变自己原有的独立性,而“化合“(不是“混合”)成戏剧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塑造完整而生动的舞台形象和表达戏剧的思想内容服务。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可以说,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戏剧正是通过一系列动态的矛盾冲突来展示情节、表现人物的。戏剧的语言叙事性与抒情性并重,并且富有动作性。戏剧的表演外形动作与内心动作并重。戏剧是一种凭借舞台表演的直观性艺术。它所使用的媒介和手段,区别于文学、绘画、雕刻,也区别于影视靠影像再现人物形象,而是同看戏的观众一样能呼吸、有动作、会说话、活生生的人――演员。舞台形象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而且是立体的,能活动的形象,是由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来产生审美效果,而不是像影视那样靠影像与观众间接交流产生审美效果。因此,戏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容易给观众以直接感性的真实性感觉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审美魅力,或者我们通常说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和威尼斯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冲破阻力,结为伉俪,而嫉妒却使这桩婚姻走向毁灭,在坏人伊阿古的挑唆下,奥赛罗深陷于猜忌之中不能自拔,最终杀死了无辜的妻子。该剧在纽约演出时,由美国著名演员威廉?巴支扮演伊阿古。当台上演到奥赛罗误中伊阿古的奸计,将苔丝狄蒙娜掐死时,台下一个军官怒不可遏,竟开枪打死了舞台上的伊阿古。因为威廉?巴支将伊阿古卑鄙无耻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观众痛恨得咬牙切齿。当时,台上台下一片混乱。待这军官清醒过来,明白了这是在演戏时,深为痛悔,也当场自杀了。这件事震动了全球。纽约市民将这两位戏剧艺术的牺牲者合葬在一起,并在墓碑上写着:“最理想的演员与最理想的观众。”

标签:戏剧知识
【设计之家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tougao@sj33.cn】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