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秀山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花灯艺术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

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秀山花灯的传统表演,场地不限,院坝、堂屋、街头巷尾,只要有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平地即可。由于各地花灯班表演形式和表演风格、表演内容的需要,也有需要特殊场地的。如表演"高台花灯",就需要传统老式的木方桌二至三张,表演的二人在几张桌子重叠高度的桌面上进行花灯二人转表演。花灯小戏,需要"搭台子",简易布景,一般是在坝子的土台上表演,或者在吊脚楼上表演。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秀山花灯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秀山花灯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其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韵白为一体,并以打击乐、琴弦乐为伴奏的综合艺术。据历史记载,它起源于元代的"跳团团"(即男、女二人在方桌上载歌载舞,连说带唱),明代又融入采茶戏的一些歌舞表演形式,始有"花灯"之称。后来,又发展为搭花台、花灯单边戏和现代花灯剧。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秀山花灯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堂、启灯(请灯)、跳灯、辞灯。

在秀山花灯中,设灯堂是带有浓厚传统仪式的表演活动。花灯班在出灯前,都要设灯堂,供奉"金花小姐"、"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花灯神,祈求、保佑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祭拜仪式后,就在灯堂又唱又跳。由灯师傅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其后,齐唱《起灯调》,并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请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

跳灯,是秀山花灯的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都是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跳。先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时唱《谢主调》。

辞灯,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灯班就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焚烧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秀山花灯的表演形式有:花灯二人转(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双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花灯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灯)、花灯戏(剧)等。

表演中,演员演唱的歌词叫花灯词。花灯词浓郁的乡土气息,陈述内容,表达情节,抒发情感,吸引观众。其中,有些花灯词吸收了汉族的一些民间小调以有采茶戏、花鼓戏等地主戏曲原唱词。
花灯二人转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这是秀山花灯的主要表演形式。从表演中幺妹子和赖花子的地位看,它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流行的"二人转",而是具有地地道道二人跳"门斗转"的特点;是对"跳团团"的继承,是男的围着女的转、丑的围着美的转、矮的围着高的转。女的、美的、高的在中心地位,以"双脚并立回正身",保留着明显的原始女性崇拜的特点。

双花灯

即由二男二女(二丑二旦)同时歌舞演唱。主要用来表现热闹、喜庆等较大场面,如《双采茶》、《大闹红灯》、《闹华堂》等,就是用双花灯形式来表演的。有的地方在表演中加入了"花子打岔"、"翻厂子"等表演和民间杂技艺术,从而增添了热烈氛围和乐趣。

花灯群舞

是从"花灯二人转"发展而形成。是近30多年来专业文艺工作者辛勤研究探索的结晶,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表演形式,也是与新时代衔接得最密切的一种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是由二女二男、四女四男、多女多男来进行表演的较大型的花灯歌舞,演出要有专业舞台。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中国民间艺术: 花灯

花灯戏

秀山民间传统的花灯戏,又称"单边戏",也称"花灯歌舞戏"、"花灯小戏"。一般无布景,演员装扮也简单,情节简单,演出时间短。有生、旦、丑三种角色,内容多以表现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剧目为主。

秀山花灯以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风格独特而脍炙人口,广泛流传。著名的花灯歌曲《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就登上了全国的大雅之堂,享誉国内外。

秀山花灯音乐,除外来的音乐成分外,还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风格、风情的音乐形态,旋律优美、转调新颖、结构规范、节奏鲜明,富有舞蹈性,给人以诙谐风趣、喜庆欢乐之感。

【设计之家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tougao@sj33.cn】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