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艺复兴著名画家卡拉瓦乔  

     《基督下葬》

    基督下葬仪式,原本是神圣而庄重的,而在卡拉瓦乔的笔下,仅仅是平凡而简单的贫民葬礼场面,画家以现实生活事件和人物,描绘了神圣的宗教题材。
    画面人物依对角线式排列,作为主体形象的耶稣裸体置于受光处,被塑造成强健有力,虽死犹生、俨然一位英雄的入殓的情景。约翰和彼得抱着耶稣遗体,十分虔诚。彼得被描绘成一位醇厚朴实的农民,尤其那双有力的脚特别醒目。忧伤悲哀的圣母伸出右手作抚爱的诀别,低首流泪的少女是圣徒渥娃拉,而后面那悲痛欲绝、高举双臂的女子正是被耶稣拯救了灵魂,获得新生的抹大拉,整个画面是一幅家庭悲剧的缩影写照。
    用聚光、强烈明暗对比画法布置画面,塑造人物主次形象,是卡拉瓦乔艺术风格特征,他不受自然光源的影响,从表现画家创作意图出发,构成画面的均衡、呼应和节奏美感。

 

意大利文艺复兴著名画家卡拉瓦乔      

《圣母玛利亚升天》

    圣母玛利亚升天,在宗教艺术中是个神圣的题材,而卡拉瓦乔无视斯卡拉教堂的订件旨意,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学原则创作升天的圣母。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么一个场面:在一个破烂的农舍小台子上,躺着一位久病无钱医治而死去的中年妇女,她被穷困糟蹋得头发蓬乱,面容憔悴,死时连一双鞋袜都没有,赤着一双脚,躺在一个小木床上,圣母的躯体有一半还伸在床外吊挂着,逼真地再现了一个意大利穷苦家庭的悲剧。前景那位垂首哭泣的少女像失去母亲般地伤心,她是圣徒抹大拉。使徒们被描绘成从各方来奔丧的亲朋友邻,一个个掩面落泪,悲痛不已。画家毫无顾忌地将普通劳苦贫民请进了神圣的艺术天地。在这幅画中既没有宗教气息,也没有臆造虚构,它朴素得就像是生活本身,画面上唯一显得华丽的帷幕,是按订件人的恳求画上去的。难怪教会和贵族骂他 是“粗野的自然人”。
    据说订件人拒绝接受这件作品,理由是没有把圣母的崇高、伟大和荣光描绘出来;学院派也指责他将圣母画成赤着双脚太不雅观。倔强自尊的卡拉瓦乔是决不妥协的。最终是鲁本斯劝曼都亚公爵买下这幅画。
    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当时对现实批判思潮的反映。布鲁诺曾说过,宗教根本不能算作真理,一切都应该去大胆怀疑和探索。卡拉瓦乔的画就是大胆怀疑和批判当时宗教社会的形象反映。

 

意大利文艺复兴著名画家卡拉瓦乔

  《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卡拉瓦乔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因为此画属于大收藏家和卡拉瓦乔的仰慕者红衣主教西皮奥内?博尔盖塞的遗产,人们不知道大师做此画的确切时间。一些学者推测大师是在1606年应红衣主教之约为其罗马居所而画的。另外一些学者却认为此画是卡拉瓦乔在其生命晚期,几乎是最后几个月里画的。因此,这幅作品同现收藏在联合银行总部的《圣奥索拉殉难》都被认为是大师的晚期作品之一。

  此画因各种原因而非常重要。首先,画面描绘被砍掉的歌利亚的头就是画家本人的头像;其次,剑刃上有难以破译的文字,这是从不在自己作品上签名的卡拉瓦乔的画中极少有的。只有马耳他的圣约翰小礼拜堂中的《圣约翰的斩首》例外,而且画家也从不在自己的画上写任何东西;第三,画的总体概念非常著名,大卫和歌利亚是当时艺术家们表现得最多的人物,而卡拉瓦乔却将其浓缩为最少的一些基本要素:画面中最典型和强烈的要素就是明暗对比,人物形象在黑暗中凸显出来,周围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识别清楚的空间,包围着人物形象的黑暗妨碍着人们看到周围任何其他现实。画中的两个人物是在露天或者是在一个房间内,而此画的观看者虽然隐约可见左上方有帐篷,却很难有足够的凭证来清楚地判断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于是,整幅画就沉浸在一个神秘而痛苦的氛围之中,考虑到卡拉瓦乔的人生和活动,这一切就容易理解了。

  歌利亚的脸就是卡拉瓦乔的脸,可以推算出是其去世前不久三十九岁时的样子。大师的脸显示其在被砍头时不可避免地呼喊和扭曲着,而年轻的大卫提着歌利亚的头颅向人们显示(按照圣经讲述的样子) ,年轻而脆弱的大卫终于战胜了巨人歌利亚的威胁。画中卡拉瓦乔的脸显出了痛苦、忧伤,左眼似乎是肿胀的。这种形象符合现实。从找到的证据得知,此前不久在那波利,卡拉瓦乔就被人暴力袭击过,所以他的脸有些走样。显然,在画自己的肖像时,他是想让人明白他本人当时的脸的模样。歌利亚的脸使人们看到,那是一个绝望的,对所见到的情况充满恐惧的人,好像卡拉瓦乔有意让人们看到自己被判处并执行死刑时的样子。这也符合他的真实情况。卡拉瓦乔实际上是曾被判处死刑的,时间就在作此画的前四年,对其这一经历后来的史学家做了详细讲述。

  卡拉瓦乔是一位艺术家,他在一幅具有世界价值的作品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故事,其价值就是对人生、人的困难、痛苦和胜利的寓意。所有这些因素都表现在这幅画中,而这幅画无论如何都是十七世纪初最有意义的作品之一,而那个时代是意大利绘画历史上最幸运、最快乐的时代。

 

 意大利文艺复兴著名画家卡拉瓦乔

使徒马太的殉教
323.9x342.9厘米
罗马弗兰契教堂

    继《召唤使徒马太》一画之后,卡拉瓦乔为罗马圣路易斯?戴伊?弗兰契齐教堂的康塔 列里(Contarelli)礼拜堂的一面墙上画了第二幅马太行传故事画,题为《使徒马太的殉教 》(1599-1600)。据目击者回忆,这幅画曾经重绘过两次,原因是“它的构图和 运动表现与题材不相符合”。订件者要求它与《召唤使徒马太》一幅的构图相呼应。据研究 者所提供的资料说,最初的构图是: 马太刚做完祷告,倒于地板上。一个雇佣的杀人者手中握剑,向马太弯下身去。在右边, 马太身边一少年仆人见此情景,拔腿逃跑;左边,有几个男人也向出口奔去,其中一人还惊 慌地回头张望。画的下半幅上则挤满了人群,动势比较紊乱。现从这里的一幅画的构图看, 雇杀马太的活动已略向深处移了一些。马太正倒在祭坛的台阶上。他略为欠身,用一只手挡 开杀人者,眼光直视那个凶手。光线透过昏暗的房间,直射在这两个人身上。左右人物纷纷 向两边逃去。构图与第一幅所说明的相似。只是光线把观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地引向两个人物 身上。 右边的少年仆人正欲逃离,他张嘴喊叫。在左边,除了两个男子正恐惧地夺门而走外, 还有四个人也在向出口退去。其中一个握着剑,却没有胆量去援助马太。据说这一幅变体画 是在第一幅画的基础上一再修改后确定的。主教要求中心人物再向深处移,让前景空出地位, 再添画上三个裸体人物。这三个人物象征这一谋杀事件的目击者。这三个形象在画上好象与 中心人物关系不大。但它完善了构图上下呼应的装饰性效果。这是当时风行的风格主义绘画 的审美要求。主教坚持要卡拉瓦乔作这样的安排。画家为了避免矫揉造作,他对前景的三个 人物先按照模特儿画好,然后巧妙地把他们的裸体动势按透视缩短画法添加在前景的最下边。 可见,卡拉瓦乔虽做了些让步,但仍不马虎从事。他尽可能使画上的人物处理得合情合理。 此外,两个中心人物头上的天使,本来在低垂的阴云下,后来画家改换成一团白云托住 天使的身体,并以强烈的透视缩短法表现少年天使的裸体质感,使他具有自然的俯伏姿态。 这种姿势虽也是宗教艺术中常见的,但经画家精心构思,虚幻中寓有一种实感。天使递给马 太一枝棕榈枝――基督教信徒殉难的象征。它既没有违犯教会对风格主义艺术表现的嗜好, 又高度展示了现实的人体画法,使画上的生活显得神奇而又可信。这种带有一定戏剧性的宗 教故事画,在卡拉瓦乔笔下往往运用自如,欣赏起来耐人寻味。这是和他的高超技巧和熟练 的素描写生能力分不开的。

标签:文艺复兴
【设计之家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tougao@sj33.cn】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