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民族戏剧的诞生是同中世纪教会及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的。
    中世纪戏剧 最初的宗教戏剧形式是教会仪礼中的一种唱诗活动,常常是一问一答,形成戏剧对话。13世纪初,一种从宗教赞美诗演化而来的"拉乌达"(Lauda)在意大利中部地区流行,它采取短剧形式,由两名或数名歌手扮演圣经故事中的人物,有独唱、对唱或重唱。剧中的高潮常常是表现耶稣受难后圣母悲痛的场面。拉乌达很快从宗教仪礼活动发展为满足教徒集会和群众文化娱乐需要的戏剧演出。后来剧情不断充实,增加了场次和简单的道具,台词和角色被固定下来,由独唱者扮演基督、圣母,合唱队扮演群众。中世纪中期,一些拉乌达从异端的角度反映了政治、宗教问题。拉乌达推进了以后的世俗戏剧的发展。
    在中世纪意大利戏剧发展过程中,鬻歌诗人,即民间演出的说唱演员起着一定的作用。他们逢宗教节日、洗礼、婚嫁,即在教堂、宫廷、街头和广场演出。他们的演唱或以古代英雄传说、民间故事为题材,或叙述当代普通人的生活,歌颂男女间爱情和世间欢乐,也常常对教会进行嘲讽。因此为教会所不容,常遭压制和迫害。但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趣,并开始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加上生动有趣的即兴对话,因而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13世纪西西里鬻歌诗人切洛?德?阿尔卡莫的对歌《夏日芬芳的玫瑰》(约1231~1250)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它情感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富于戏剧性,是最早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从13世纪末叶起,中世纪神学和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城市世俗文化得到很大发展,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初成就突出地表现在诗歌、短篇小说上,到16世纪人文主义戏剧取代宗教戏剧而登上舞台。
    文艺复兴时期喜剧的繁荣是以马基雅维利(1469~1527)、L.阿里奥斯托(1474~1533)和P.阿雷蒂诺(1492~1556)的创作为标志的。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曼德拉草根》(约1518)是第一部意大利语喜剧。该剧抨击教会的虚伪和堕落。谴责以金钱为基础的家庭关系,歌颂爱情和享乐主义。剧中人物的性格得到生动  的刻画。阿里奥斯托的喜剧继承古罗马喜剧的传统,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颂扬平民百姓,揶揄贵族富人,反映了社会的世态习俗。阿雷蒂诺的喜剧塑造了从王公侯爵至仆人、妓女等三教九流的人物形象,形式自由,语言通俗,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悲剧在文艺复兴时期也获得发展。意大利第一部悲剧院是G.特里西诺(1478~1550)的《索福尼斯巴》(1514/1515~1562)。该剧取材于古罗马历史,讴歌爱国主义。吉拉尔迪?钦齐奥(1504~1573)是"恐惧悲剧"的代表,他的《奥尔比凯》借恐怖、残忍的事件来刺激观众,进行道德教谕。阿雷蒂诺的《奥拉齐娅》(1546)以壮丽的场面描写个人同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悲剧。
    卢赞特(1502~1562)是方言戏剧的代且。他用帕多瓦方言写的剧作,以粗犷、活泼的风格,怪诞、夸张的情节反映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强烈的泥土气息和现实主义艺术力量。
    15世纪末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戏剧--田园剧。这些剧大都应贵族的要求而作,在各城邦的宫廷演出,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通常用韵律丰富的诗体写成,演出时配以悦耳的音乐和优美的服饰与布景,表现一些抒情的场面,但脱离现实生活。P.波利齐亚诺(1454~1494)的《俄尔浦斯》(1480?)是最早的田园剧,取材于古希腊罗马作品,以俄尔浦斯到冥土去迎接妻子还阳没有成功的神话故事为情节,借用宗教戏剧和民间戏剧的表现形式,表达一种哀伤的情感。T.塔索(1544~1595)的《阿明达》(1573)展示爱情的力量,赞美自然,洋溢着人文主义的思想情趣,但又没有摆脱宫廷贵族的趣味。G.B.瓜里尼(1538~1612)的剧本《忠实的牧羊人》(1890)结合了悲剧和喜剧的成分,既保留了田园剧富于抒情性、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较强的戏剧性。从整体上看,田园剧打上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衰落时期的印记,它是文艺复兴戏剧向巴罗克戏剧过渡的标志。
    进步思想家和文学家布鲁诺(1548~1600)的《烛台》91582),以漫画式手法、生动的剧情对现实生活中黑暗、卑劣的现实进行猛烈抨击。该剧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喜剧的传统,又灌注了强烈的社会倾向性,显露出锐利的批判锋芒。
    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理论研究也取得很大成就。古希腊罗马戏剧理论著作相继译成意大利语,对古代戏剧理论的诠释和阐述不断深入,戏剧评论家、剧作家从古代戏剧中汲取营养,探讨意大利戏剧发展的道路,并向欧洲各国传播古代的戏剧知识。G.吉拉尔迪借鉴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恐惧和怜悯、净化情感的理论,提出"恐惧戏剧"的观点,主张描写罪恶的事件,歌颂善行和美德,以进行伦理教育。卡斯特尔韦特罗(1505~1571)首次提出了地点一致的论点,为后来古典主义"三一律"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瓜里尼从理论上阐述了悲喜剧混杂剧这一戏剧新体裁的特征,给18世纪严肃剧奠定了基础。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虽然没有取得同诗歌、小说一样重大的成就,但是它取代中世纪的宗教戏剧,传播古代的戏剧知识,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近代意大利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7~18世纪戏剧 随着16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的结束,意大利戏剧呈现出衰落的景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即兴喜剧的流行。即兴喜剧又称假面喜剧,没有剧本,全靠戴着假面具的演员根据简单的提纲,或称幕表,在舞台上即兴发挥,随机应变。剧中的角色是定型的,各有固定的名字和性格。即兴喜剧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适合民间职业演员巡回演出的要求,内容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性,因而受到欢迎。
    和即兴喜剧同时流行的还有歌剧。当时的歌剧主要供宫廷贵族娱乐,偏重于单纯的音乐表演。P.梅塔斯塔西奥(1698~1782)对歌剧进行了重大改革,把古典悲剧、田园剧与歌剧,音乐、诗歌与戏剧融为一体,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表达现代人的情感,使歌剧剧本具有了戏剧性和文学价值。梅塔斯塔西奥的改革,对意大利和欧洲的歌剧、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逐步觉醒,日益庸俗、僵化的即兴喜剧已不能适应历史的要求,于是启蒙主义戏剧应运而生。C.哥尔多尼(1707~1793)对流行于意大利舞台200多年的即兴喜剧进行大胆的改革,创立具有时代、民族特色的"风俗喜剧"或称"性格喜剧"。哥尔多尼从民主主义立场出发,让平民成为舞台的主人公,对他们的聪明才智、纯真善良的品格予以热烈的礼赞,对封建贵族的骄横恣肆、腐败堕落予以尖锐的抨击。他的批评锋芒也指向资产阶级,揭露他们同封建旧思想的联系,同时,又塑造了理想化的、开明的资产者的形象。哥尔多尼的喜剧展示了意大利18世纪丰富多姿的生活,表达了民族复兴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改革社会政治的要求,奠定了近代意大利现实主义喜剧的基础。
    哥尔多尼的喜剧改革一直遭到贵族保守派剧作家C.戈齐(1720~1806)的攻击。戈齐反对戏剧反映任何现实问题,谴责让下层人民作为舞台主角的做法,他写了许多童话剧同哥尔多尼的现实主义喜剧相抗衡。这些童话剧取材于古典作品和传奇故事,构思新颖,情节离奇,场面华美,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因而吸引了许多市民观众,并对西欧浪漫派作家产生了影响。
    另一位启蒙主义戏剧家V.阿尔菲耶里在悲剧领域进行了成功的改革。他的悲剧大多取材于古代历史、神话或圣经,严格遵循古典主义的原则,但注进了启蒙思想,通过人民同暴君、民主同专制的冲突,反映意大利人民对自由、共和的向往。
    19世纪戏剧 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人民反对民族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统一的复兴运动日益高涨。浪漫主义戏剧应运而生。浪漫主义剧作家多采用历史剧的体裁,借古哈今,表现意大利民族的觉醒,抒发人民群众争取独立、自由的心声。U.福斯科洛(1778~1827)、S.佩利科(1789~1854)、V.蒙蒂(1754~1828)是早期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福斯科洛的历史剧抨击给意大利带来祸害的拿破仑,是自由、民主思想的赞歌。佩利科的悲剧《弗兰齐斯卡?达?里米尼》(1815)取材于《神曲》,通过一双青年恋人的爱情悲剧,为复兴意大利而大声疾呼。蒙蒂的悲剧批判封建专制,颂扬雅各宾思想,但过分追求新奇的结构,华丽的诗文,从而削弱了思想锋芒。
    A. 曼佐尼(1785~1873)是浪漫主义戏剧最重要的代表。他严厉批评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对戏剧创作的束缚,强调悲剧重在思想内容,反映现实。他的两部著名悲剧《卡马尼奥拉伯爵》(1819)、《阿德尔齐》(1822)都取材于历史事件,提示封建统治者内讧和民族侵略是意大利一切灾难的渊薮,塑造出英勇抗敌、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
    1870年,意大利实现民族独立和统一,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但封建关系并未彻底铲除,人民陷入双重压迫之下。19世纪末叶产生的真实主义戏剧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的写照。真实主义主张真实地、毫不粉饰地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暴露社会黑暗面。G.维尔加(1840~1922)是其杰出代表。他在《乡村骑士》(1883)、《母狼》(1886)中,把目光投向最贫穷落后的西西里,展现小人物的悲凉境遇,揭示在资本主义关系的冲击下,传统的乡村宗法制的瓦解,金钱势力对农民纯朴心灵的腐蚀,同时暴露出贫困和愚昧使劳动者精神受到扭曲的情景。他的剧作采用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郁,淡淡的抒情中蕴含着哀伤的情调。在维尔加的影响下,一些剧作家纷纷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家乡,写出一批洋溢着批判精神的戏剧作品,如G.贾科扎(1847~1906)的《不幸的爱情》(1888)、G.罗韦塔(1851~1910)的《多莉娜的三部曲》(1889)、M.普拉加(1862~1926)的《贞女们》(1889)。真实主义戏剧开创了意大利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新生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现实主义戏剧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20世纪戏剧 G.邓南遮(1862 ~1938)是在真实主义的旗帜下开始文学创作的,但后来走向颓废主义。他的早期和中期剧作或歌颂逸乐和强者(《死城》,1898;《荣誉》,1899),或表现艺术同道德的冲突,宣扬唯美主义和利己主义(《琪康陶》,1899),或表现爱情悲剧(《里米尼的弗朗齐斯科》,1901),渲染肉欲(《约里奥的女儿》,1904)。他后期的剧作《战舰》(1908)则歌颂罗马的强大,以宣扬军事扩张和殖民主义。邓南遮的戏剧是意大利迅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剧烈分化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他的剧作不重视戏剧情节,而追求语言的典雅、意境的优美,披露人物的病态心理和狂热的情感,他的以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特征的戏剧,曾在意大利剧坛风靡一时。
    L.皮兰德娄(1867~1936)早期的戏剧创作也受到真实主义的熏陶,但他逐渐感到传统的文学艺术无法真实地反映当代社会急剧变化、扑朔迷离的客观现实。他打破传统戏剧的规范,不注重完整的故事情节,而采用怪诞的手法展示离奇、曲折的事件,把最大胆的假定性同自然主义相结合,表现"自我"与"假面"的永恒冲突以及人的本质不固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确实等抽象主题,揭示人物被扭曲的心理状态,把哲理剧同心理剧熔于一炉。《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1923)和《亨利四世》(1922)是这种"怪诞剧"的代表。皮兰德娄以奇特的构思深刻地揭示出人的行为的荒唐无不渊源于社会的荒唐,他以痛切的心情概括了现代人的处境。皮兰德娄的另一些剧本,借助对人物心理的展示,侧重描写人抗拒异化、寻找自我本质的痛苦,如《寻找自我》(1932)。皮兰德娄的"怪诞剧"蕴含着深邃的社会批判性,使西方世界混乱、畸形、支离破碎的病态和人的处境荒唐无稽的真相得到了入木三分的刻画。皮兰德娄的戏剧为日后现代派戏剧开辟了道路。
    未来主义以传统文学艺术的反叛者的姿态在20世纪起初叶登上舞台。F.T.马里内蒂(1876~1944)的《未来主义戏剧宣言》(1915)概括了这一流派的理论主张:彻底摧毁导致传统戏剧僵化的手法,借助人物的直觉和潜意识、幻觉和想象,表现离奇古怪的反戏剧。未来主义戏剧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部突,台词支离破碎,在极端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展现夸大的、违反理性的舞台形象和人的意识冲突。未来主义不曾产生有重大艺术价值的剧作,但它对欧美现代派戏剧产生了影响。
    F.马尔蒂尼(1841~1928)、E.斯卡培塔(1853~1925)是当时坚持现实主义道路的两位剧作家。前者既否定邓南遮的唯美主义,又反对皮兰德娄的戏剧试验,大力创作讽刺剧和小型喜剧,反映资产阶级社会的风尚习俗。后者对那不勒斯方言喜剧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发行,寓严肃的思想、真实自然的风格于滑稽、风趣的表演之中。R.维维亚尼 (1888~1950)的创作在20~30年代达到鼎盛,展示那不勒斯平民生活的甘苦是他的方言戏剧的特征。
    法西斯统治时期,意大利戏剧呈现萧条景象。进步戏剧家遭到迫害。一些剧作家用戏剧为法西斯政权歌功颂德。墨索里尼政权崩溃后,戏剧逐渐复苏。U.贝蒂(1892~1953)是皮兰德娄以后至40年代末最重要的剧作家。他的剧作大多以凶案和丑闻为题材,揭露社会的弊病、官僚机构的腐化、人生的痛苦,剧中充满象征,又富于诗意。天主教剧作家D.法布里(1911~1980)的创作开始于40年代,在50年代达到高潮。他的剧作多以现代资产阶级家庭伦理关系为题材,表现心理内省,在战后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战后最有成就的剧作家是E.德?菲利波(1900~1984)和D.福(1926~ )。E.德?菲利波把戏剧作为映照生活、与观众交流的手段。他用那不勒斯方言写作喜剧,自导、自演,反映普通人的悲凉际遇,讽刺市侩习气和陈腐的道德观念,揭露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他的剧作继承假面喜剧的某些即兴表演手法,既幽默、风趣,又抒情、细腻,更饱含强烈的社会讽刺性,因而雅俗共赏。D.福也是集编、导、演于一身,他主要创作政治讽刺剧,把即兴表演和现代派戏剧的手法结合在一起,采用滑稽、夸大和荒诞的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德?菲利波和D.福把战后意大利戏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战后还涌现了一群具有不同倾向、风格,富有才华的戏剧家。S.乔万尼奈蒂(1901~1962)的剧作受到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表现个性同制约它的神秘莫测的力量的冲突。P.莱维(1919~ )借用侦探文学的手法,致力于人物的心理分析。斯夸尔齐纳(1922~ )的剧本以抵抗运动、战后的政治斗争、社会事件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内容。一批著名的小说家也从事戏剧创作,为意大利剧坛注入了活力。A.莫拉维来(1907~ )的《世界真正是那个样子》(1966)、《库尔特神(1969)、《生活是游戏》(1970),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了异化的现代人的形象。L.夏夏(1921~ )的剧本致力于揭露黑手党同权力集团沆瀣一气、犯罪造孽的事实。D.布扎蒂(1906~1972)的戏剧打上了超现实主义的印记,表现人在命运的作弄下的孤寂和绝望。P.帕索利尼(1922~1975)在诗歌、小说、电影和戏剧领域都卓有建树。他的剧本大多描写个人同现实世界的隔膜。 

标签:戏剧
【设计之家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tougao@sj33.cn】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