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森?波洛克(J.Jackson Pollock 1912-1956)简介: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范围里新美国绘画的象征。
      波洛克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以其在帆布上很随意地泼溅颜料、洒出流线的技艺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具有难以忘怀的自然品质。
      波洛克1912年1月生于美国怀俄明州的科迪城。早年在纽约学生联盟学画时,对默西哥画家西盖罗斯、奥罗斯科有极大兴趣,后又追随H?霍夫曼的画法。1912年1月28日生于怀俄明州的科迪城,1956年8月 11日在纽约州驾车失事丧生。他最初对雕塑感兴趣,曾在纽约学生联盟随T.H.本顿学画。但他感兴趣的是D.A.西凯罗斯、J.C.奥罗斯科的作品。之后又迷恋H.霍夫曼的画。
      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为联邦艺术计划部工作。1943年举行个人画展,从此得到美国现代派美术收藏家P.古根海姆的资助。 1945年波洛克从纽约市迁往郊区长岛,开始了他的行动绘画的创作。《整整五浔》(1947)是用油彩和铅在画布上创作的,顿时名声大噪,毁誉不一。 1946~1950年的作品或者用优雅的线,如《蓝色无意识》(1946);或者在画面厚涂繁复的色彩,如《灼眼》(1946)。1951年,他的画风突然变得平静、柔和,出现暗示具体物象的模糊轮廓。这期间,他的部分作品是黑白的,如《黑与白?第5号》(1952);部分是色彩布满整个画面的滴流画,如《集中》(1952);还有厚彩作品,如《气味》(1955)。波洛克在成名之后陷入极端的矛盾和苦闷之中。他对自己的行动绘画似乎失去信心,几乎停止创作。在失望之余,他的精神状态变得异常,常常酩酊大醉。
      1930年开始移居纽约,进入美国现代画家本顿所领导的纽约艺术学生联合会学习。这时他所作的大多是小幅风景画,1938~1943年间,他的第一批参展作品显示了某种摹仿毕加索、米罗、甚至马宋等画家的性质,除了运用象征和发挥超现实主义的幻想之外,手法是半抽象的。
      1943年开始举行个人展览,得到美国现代派艺术收藏家古根海姆的资助,从此波洛克在美国和西欧名噪一时.1945~1946年间,波洛克从纽约迁往郊区长岛,开始他的行动派绘画创作。
      波洛克行动绘画的创作过程很奇特,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然后用棍棒浇上油漆,随着画家自己的走动,任其在画布上滴流,他说,他的创作是潜意识的冲动,“当我画画时,我不知道在画什么,只有以后,我才看到我画了什么。”
      波洛克的油画有着令人愉悦的美,是因为它们与自然界不规则的事物一样符合分形法则。所谓分形,就是部分与整体具有同样的形状。当我们观察海岸线时,会吃惊地发现海岸线的一部分与整个海岸线具有同样的形状,这就是分形,大自然中到处充满了这种分形艺术。

     在他看来,现代艺术家不应当再象传统艺术家那样追求再现,而应该关注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他说:“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8页。)
 然而,对波洛克艺术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来自欧洲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所带来的思想。“给我印象最深的,”波洛克曾经回忆说,“是他们关于艺术源自无意识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我的影响胜过这些特殊画家的创作。”(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3页。)
  他一开始先是热衷于描绘那种所谓“生物形态”的图形。这些图形“充满原型的、好斗的、动物性的、色情的、神秘的特点”。他给这些超现实主义作品加上传统的或神话的标题,以表现“在特定环境下不朽的人类情感”。1947年,波洛克的绘画有了决定性的突破,从而诞生了他那自由奔放的“滴画(drip painting)”。
  事实上,对这种风格有决定性影响的,恰是超现实主义关于艺术源于无意识的观念,即所谓“心理自动化”的创作方法。
      波洛克曾经详细介绍了其“滴画”的创作方法:“我的画不是来自画架。在作画时我几乎从不平展画布。我更喜欢把没有绷紧的画布挂在粗糙的墙上,或放在地板上。我需要粗糙的表面所产生的摩擦力。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自然些。我觉得更接近,更能成为画的一部分,因为这种方法使我可以绕着走,从四周工作,直接进入绘画之中。这和西部印第安人创作沙画的方法相似。“我进而放弃画家们通常用的工具,像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更喜欢用短棒、修平刀、小刀、以及滴淌的颜料或搅和着沙子的厚重涂料、碎玻璃和其他与绘画无关的东西。“一旦我进人绘画,我意识不到我在画什么。只有在完成以后,我才明白我做了什么。我不担心产生变化、毁坏形象等等。因为绘画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试图让它自然呈现。只有当我和绘画分离时,结果才会很混乱。相反,一切都会变得很协调,轻松地涂抹、刮掉,绘画就这样自然地诞生了。”(埃伦?H?约翰逊编,姚宏翔等译:《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5页。)
 让我们想一想布雷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有关超现实主义作家“自动化”写作方法的介绍,将之与波洛克的以上表述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波洛克的作画方式与超现实主义者的创作是何等相似:“找一个尽可能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静僻处所,然后把写作所需要的东西弄过来。尽你自己所能,进入被动的、或曰接受性的状态。忘掉你的天才、才干以及所有其他人的才干。牢记文学是最可悲的蹊径之一,他所通往的处所无奇不有。落笔要迅疾而不必有先人为主的题材;要迅疾到记不住前文的程度,并使你自己不致产生重读前文的念头。”(柳明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62页)波洛克这种自由奔放、无定形的抽象画风格,成了反对束缚、崇尚自由的美国精神的体现。这种全新的绘画,体现了画家惊人的创造力。它在两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新颖性和独创性。
      其一,“满幅”的构图风格。我们知道,以往的绘画中,往往都有一个倍受关注的视觉中心。无论是所谓“封闭的”古典主义绘画,还是“开放的”巴洛克绘画,画面形象都有核心形象与陪衬形象的差别。而如今,在波洛克的画面上,这种差别消失得无影无踪,所谓画面的中心,已全然无迹可寻。画面散漫无际,全面铺开,毫无主次。这种无重点满幅展开的画法,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晚期名作《睡莲》中,其实已初见端倪。而波洛克在画中将之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程度。正因为此,波洛克的这种画法“被赞誉为1911年毕加索和勃拉克的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以后最引入注目的绘画空间方面的新发明。”(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76页。)
       其二,绘画作品成为画家由情感所支配的行为的直接记录。“波洛克的每一张作品都不是轻易画出的……当他作画时他沉湎于吓人的狂热行动中。”(古德诺:《波洛克画的一张画》,《艺术新闻》1995年第5期,第39―40页。)而他作画过程中的那种充满节奏的自由运动,则在那铺于地板的巨幅画布上留下痕迹。对于完成后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子,他事先全然不知,画完后才根据需要剪裁一块,绷到画框上去。艺术评论家罗森伯格将这种绘画称作“行动绘画”,其含义便是,画家在这里所呈现的已不是一幅画,而是其作画行动的整个过程。画布成了画家行动的场所,成了画家行动的记录。1947年波洛克的这一幅《整整五寻》成名之作是用油彩和铅在画布上创作的.(寻--长度单位,合6英尺或1.829米, 用于测量水深),仅就这个题目的含义,除了意指海水的深度以外,还意味着滴色的层次,语意双关。全画以蓝绿色为主调,波洛克在画上先是大面积滴注,然后按各区域的情况加洒深浅不同的绿色,再后是黑色油漆,最后再在表层使用铝漆,漆中还夹杂着不少"添加物";同时还在某些他认为必须补色的地区浇滴一些醒目的白色和无光泽的色彩。 画家沿着画布边走边滴,让自身运动与滴色动作协调配合。我们从《整整五寻》上可以看到色线绵密得象网一样彼此纠缠着,有的地方密不通风,有的地方突然出现泛上来的蜜黄色。图上的局部即显示了两注稠厚的蜜黄色块,它似乎在白色乳性液体中流出来的缓慢色斑,还勾带着缓慢的紫色,因而成为全画的最亮点。

波洛克的行动绘画的作画过程:
      波洛克的行动绘画的作画过程一般是:把画布钉在地板上,围着画布像踏着舞步似地走动,用棍棒蘸上油漆,任其在画布上滴流。他还摒弃画家常用的工具,并且将沙、玻璃碎片或其他东西掺杂在颜料里面,使其成为稠厚的流体。他声称,预先不知道画什么,而是经过一个认知的阶段后,才看到了自己到底画了什么。波洛克的行动绘画,是为了摆脱手腕、手肘和肩膀的限制,便于画家表现无法自控的内在意识和行动。在这方面,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或行动绘画是继承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潜意识的观念和自动主义手法的。
      波洛克的作品,反映了美国民族不墨守成规、勇于进取、不断开掘宏观世界和内在意识深处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中的忧虑、焦灼和不安。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作品: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森·波洛克(J.Jackson Pollock)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森·波洛克(J.Jackson Pollock)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森·波洛克(J.Jackson Pollock)

标签:
【设计之家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tougao@sj33.cn】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