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省内江市人,名爰,又名季,季菱,号大千居士,名噪中外的一代绘画大师。 张大千的艺术,其传统功力之深,技法画路之宽,题材风格之广,成就影响之大,实为世所罕见,誉他为一代绘画大师,可谓当之无愧。无论写意、工笔、水墨、设色,无不擅长,凡山水、花鸟、人物、走兽,无一不精,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而且雅俗共赏。他兼能书法、篆刻,对诗词、鉴赏、画史、画论亦有精湛的研究。他画荷花和海棠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他与齐白石并有“南张北齐”之誉,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他是历来画家中,学习古名家数量最多、最博的画家;在笔墨技法的训练上,他也是获得古法精华最多、最好的画家。而且在表现技巧和风格上,他也是跨度最广的画家:从讲求笔情墨趣、逸笔草草的纯水墨写意,到金碧辉煌、色彩鲜艳的工笔画,甚至吸收了西方自动性技巧的观念,发展出个人风貌的泼墨、泼彩,创立了名闻遐尔的大风堂画派,他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最具全方位的画家。


  张大千不仅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画大师,而且是一位极富个性、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其趣闻轶事之多、流传之广,在古今中外画坛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有关张大千的争议颇多。褒者称其为“石涛再世”、“当代第一大画家”等等,贬者说“张大千破坏盗窃了敦煌壁画”、“是被政坛捧出来的艺术大师”之类。这些争议时常见诸报刊,更有的还发生了笔墨官司。笔者认为,对一个知名人物常常有不同看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则需要我们去探讨和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张大千的作品成为经久不衰、雅俗共赏的热门收藏品,其艺术才能和成就,则更值得我们去研究。 
  
 
 

张大千的传奇人生

张大千像

  传奇一生


  张大千,出生于1899年5月10日,原籍广东番禺,先世于前清康熙年殓迁徙入蜀,定居?江,从事盐业。张家曾是?江方圆百里显赫一族。父亲名怀忠,为人个性豪爽,讲究美食。不过在大千年幼时,家境极度清贫,其后慢慢经营累积,生意越做越大,家道还十分富裕殷实。


  他母亲曾氏友贞是中国传统大家妇女的典型,不仅主持家务,兼亦擅长绘画与绣花。她治家严谨,家规重老尊贤,对幼有序不得逾越僭妄的规矩,尤其注重,子女有过辄要罚跪,晨昏晚辈必向长辈请安,侍奉茶羹一沿旧风;这对张大千有很深的影响,他直到晚年仍对长者行跪叩大礼,也接受门生晚辈的跪拜,在谦辞时也常跪下回拜。


  “大千”这个名字,是他在1919年冬于松江禅定寺(今已不存)出家时,由住持逸琳法师为他所取的法名,出于佛经《智度论》卷七,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略语。因为大千不愿接受烧戒,而且他家中长辈们反对他遁入空门,最后由二哥善?从上海(或云杭州)将他抓回四川成婚。从此,大千不再起意出家当和尚,而且前后一共娶了四位夫人。他虽然再也不当和尚,但是“大千居士”的名号,他却延用终生。


  张大千共有兄弟十人,都是单名,张大千行八。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此时他的四哥张楫送他一本《芥子园画谱》,更增加大千学画的兴趣。1917年,父兄送大千到日本京都艺专,学习染织。 由于染织并非大千的兴趣所在,因此他在课余自学绘画,一同赴日的二哥善?也为他购买金石书画的参考资料,并且经常在书画方面指点他。再加上日本各寺院及博物馆公私收藏的中国画也相当丰富,甚至有一些国内较少见的画派、画家的藏品。这对他一生的艺事生涯,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张大千自日本学习染织告一段落后回到中国,返四川老家探亲,不久便和么弟君绶同赴上海,先后拜入名师曾熙和李瑞清门下。从师学习诗词、书法,临摹「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 由于二师皆特别爱好石涛、八大山人,受二师影响,大千开始学画的同时,开始学八大画墨荷,效法石涛绘山水。大千一生不断钻研学习石涛艺术,从而确定他的艺术道路,就是来自这一时期二师对他的影响。在书画鉴赏和收藏方面,大千更是得益于二师的耳濡目染、传承亲授,二师把自己收藏的八大、石涛等历代名家的作品尽数出示给大千,让大千反复观赏、研究、临摹。通过两位名师的引荐,使大千结识了许多当时的「海派」画家任伯年、吴昌硕以及「黄山画派」的梅清以及南京的张风等诗书画名家,以及收藏和鉴赏家黄宾虹先生,大大开阔了他的见识,也渐渐广泛地学习古人。曾李二师对大千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上海拜二师,是大千一生艺术事业重要的起步关键和转折点。


  1925年,大千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内,举办了他平生第一次画展,展出的作品以山水为主,共有100幅作品,每幅作品的售价一律定为大洋20元,展出没几天,他的100幅作品全部卖完。从此,张大千走上了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道路。在以后的卖画展中,他的画少则每幅以两(黄金)计,多则每幅以条(黄金)计。尽管价格昂贵,但作品每每告罄,销路极好,成为典藏家竞相寻觅的珍品。民国期间最为轰动的是, 1948年大千在上海成都路中国画苑内举行了近作展,共展出99件作品,绝大多数为工笔重彩,辉煌夺目。参观者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纷纷争购一空,有些画还被复定三至五起,盛况空前。 
  
 

张大千的传奇人生

 张大千《墨荷》图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画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 
  
 
 

张大千的传奇人生

张大千《黄山图》

  师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大千在学习石涛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张大千说:“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他又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无论是辽阔的中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莽的塞外、迷蒙的关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


  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张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并游遍欧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读书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说有人问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与其他成功的画家一样,大千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的《荒书》。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因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30年代,对大千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千遍游名山大川,结交海内文坛画界名宿。在更广泛地研摹古代名家作品的同时,开始有自己的面目出现。“南张北溥”的提出,使大千在画坛上的地位渐显煊赫。这一时期对大千来说,既是―段安宁的日子,又是一段动荡的岁月。所谓安宁是指大千在网狮园及青城山期间有相对安宁的读书、作画环境;但民族危急感时时萦绕在大千心头。而且大千被日本侵略者困居北平.最后历尽艰难.逃脱虎口,回到四川。这更是一段动荡不安、惊心动魄的经历。 
  
 
 

张大千的传奇人生

张大千自画像

  1929年,三十而立的大千已在文坛颇负盛名。这年4月,大千以两幅作品参加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并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干事会员。同年春天,大千作《三十自画像》。这是―幅四尺立轴,画中人宽袖长抱,漆黑的络腮胡,两眼圆黑,凝视前方。背景是一颗参天古松。其中有多少自信的神采,又有多少昂扬的意气?在这幅像上,先后有许多海内文坛画界名流题诗,包括曾农髯、杨度、黄宾虹、博心畲、陈散原、叶恭绰、谢稚柳、吴湖帆、沈尹默、徐悲鸿、方池山、谭延阎等32人。其中徐悲鸿的题诗是:“其画若冰雷,其髯独森严。横笔行天下,奇哉张大千。”杨度题道:“秀日长髯美少年,松间箕坐若神仙。问谁自写风流格,西蜀张爰字大千。”


  1932年,大千为了安心作画,不受外界干扰,欲找―处山明水秀的地方怡情遣性。于是,经张师黄介绍,张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狮园。自此,大千的居住再也没有离开奇花异木的园林胜景。北京的颐和园、四川的青城山、昭觉寺、巴西的八德园、美国的环荜庵、台北的摩耶精舍,所到之处,大千都要搜集奇石、种植花木盆景、豢养珍禽异兽,这些都为他的艺术成就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在这闹中取静的名园中,大千的住宅里也如同在上海时一样,经常是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名流云集,精英荟萃。章太炎、陈石遗、李印泉等前辈经常携杖而来,徐悲鸿也是常客。当时,谢稚柳先生也曾在网狮园中小住,而叶恭绰先生更是与大千朝夕相处,亲如一家。


  正当盛年的大千一袭长袍、长髯拂胸、红光满面、意气风发,与名流们切磋琢磨、谈笑风生。而且总是一边谈一边作画,并不时讲解心得。讲究美食的大千,只要兴起,便亲自下厨掌勺,做几道拿手菜,让客人弟子饱享自己的手艺。大千不仅好客,而且豪爽侠气,古道热肠,仗义疏财。大千一生朋友很多,不论社会名流、军政要员、文人雅土、戏曲家、装裱师、厨师、司机,都有大千的朋友,而且均以诚招待,有求必应,有难即帮。大千常书写的一副楹联是:“佳士姓名常挂口,平生饥寒不关心。”上联表示他平生与人为美的一贯襟怀,下联是说他时富时贫,口袋里往往不名一文。为接济朋友、收购古画及其他心爱之物,大千往往是挥金如土,寅吃卯粮。他自己常言,千金散尽还复来。人说他“满架皆宝,一身是债”,“贫无立锥,富可敌国”,就是对他既穷且富的生动写照。 
  
 
 

张大千的传奇人生

张大千《泼彩荷花》

  1933年5月1日,应欧洲各国的邀请,由徐悲鸿组织的“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公各尔广场的国立美术馆正式展出,引起强烈震动。法国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及各界要人前往观看。这次画展以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高奇蜂、王一亭等中国近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为主要内容。大千的《金荷》同徐悲鸿、齐白石等人的十二幅作品被法国政府购藏,并在国立外国美术馆辟“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室”陈列。随后,画展又应邀前往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苏联等国展出。大千的《江南景色》被莫斯科国立博物馆收藏。这是大千的作品首次在国外展出。对此,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说:“大千代表山水作家,其清丽雅逸之笔,实令人神往。故其《金荷》藏于巴黎。《江南景色》藏于莫斯科国立博物院,为现代绘画生色。”此次展出对弘扬中国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荷花与山水画都是大千的绝活。徐悲鸿赞张氏荷花“前无古人”,大千爱荷、养荷、观荷、画荷。他十分赞赏八大画的荷花,有大荷花的景象,不是搞几支花叶的拼凑。大千深得八大用笔章法气势,并常临塘观察、写生,取法自然。八大画荷多用湿笔,大千兼用渴笔。湿笔墨活、浓郁、深厚、凝敛而不滞,渴笔飞白、苍劲、流畅、华滋而不枯。大千兼工带写,采用淡彩、水墨、泼墨、泼色等方法,能够画出荷花在风、晴、雨、露中的各种姿态。所画荷叶泼墨与渴笔兼用,卷舒自若,层次深厚;荷干亭亭玉立,气势挺拔。大千的墨荷尤其与众不同,他常常用草书笔法为之,行笔奔放,一气呵成。特别是画荷梗子,以圆笔中锋,一泻数尺。有时画案较窄,他则叫人将纸向前方牵去,―笔由上往下,然后―笔由下往上。唰的一声两笔相交,毫无接痕,可谓神来之笔,今观者咋舌。30年代他曾住北京颐和园,花很长时间在湖畔观察荷的千姿百态,研究它的生长规律,又学习八大、华(上品下山)等古代名家手法,使他笔下的荷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或正、倚、俯、仰,或静、动、离、合,或大、小、残、雅,真是"映日荷花别样红","风吹荷叶十八变",让人赏心悦目。


  1933年,大千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和艺术系主任徐悲鸿的邀请,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当时的中大艺术系可谓人才济济,徐悲鸿、吕风子、张书旗、潘玉良、陈之佛、汪采白、常任侠等有声望的画家都在这里任教,大千则以其笔墨雄肆、气韵朴厚的山水风景在侪辈中独树一帜。


  每星期轮到大千上课,他总在天刚亮即起床,坐上黄包车直奔火车站,然后乘火车去南京。此时,学生们已在艺术系的大画室中恭候这位长胡子老师:大千来到大画室,就开始在画案上作画,―边画,一边讲,谈笑风生,深入浅出,从构思、五意、观察、写生到布局、色彩等无所不讲。关于绘画的写实与境界,大千讲道:“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要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正是古人所谓遗貌取神,又等于说我笔底下所创造的新天地,叫识者一看自然会辨认得出来。我看到真美的就画下来,不美的就抛弃了它。谈到真美,当然不单指物的形态,是要悟到物的神韵。这可引注王摩诘的两句话:‘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怎样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就是说要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所以说‘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


  关于学习绘画,大千讲道:“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总括来讲,着重在勾勒,次则写生。其次才是写意。不论画花卉、翎毛、山水、人物,总要了解物、情、态三事。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古今,眼现手临。切忌偏爱;人各有所长,都应该采取,但每人笔触天生有不同的地方,切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要凭理智聪慧来摄取名作的精神又要能转变它。”


  1936年,《张大千画集》第一次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大千请画贯中西的徐悲鸿作序,序的题目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从清末到民初,中国的两大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一是在北京,一是在上海。当时的文学艺术界人士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地方。1934-1938年大千举家迁往当时全国文化中心的北平发展,使他找到了另一个新的舞台,并且在那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交游圈与名声。 以大千的才艺与为人,很快与北平的画家打成一片,赢得他们的友谊与佩服。1935年的5月22日,于非(门音)在《北平晨报》上发表一则短文,标题就是「南张北溥」。从此张大千的知名度与北方的画坛领袖溥二爷(心畲)齐名,说明大千至此已赢得全国性的知名度。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张大千困居北京,由于侮辱日军,一度被日军扣押起来。1938年5月,大千逃脱虎口,只身离开北平,抵达上海。1938年底,大千率家人来到四川青城山上清宫居住。青城山为道教圣地,也是高人逸士隐居之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闲云野鹤,一派古风的大千在经历一番劫难和动荡之后,飘然置身于这翠黛浓碧之中,怎能不令他身心舒畅,陶醉一番。两年的青城山隐居生活,大千有一段相对较长的安定时间来潜心研磨诗文、画艺。如果说大千30岁以前是“以古为师”,40岁左右是“以自然为师”,60岁以后是“以心为师”,那么,青城山的两年则是大 千“以自然为师”的顶点。从黄山、华山、金刚、雁荡、泰山、罗俘、阳朔、剑阁、峨眉等名山胜水一路走来,汇集于这锦绣万千的青城山中,激荡着他的艺术创作灵感,也激发了大千的创作欲望。两年中他画了一大批山水花卉,总计共有1000余幅。此时的山水画,大千把水墨与青绿融合起来,笔墨厚重,反映了蜀中山水的性格特征。其中的《青城山全景通屏》是大千集中而系统地表现青城景色的巨作。 1940年9月,大千离开青城山,准备西行敦煌,探寻中国绘画艺术的渊源。

标签:张大千
【设计之家 原创文章 投稿邮箱:tougao@sj33.cn】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