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水名画欣赏(3)

作者:佚名 来源:第一视觉 时间:2010-10-31

 

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杂画册》
明 徐端本 纸本水墨或淡设色 每开纵29.4厘米 横39.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徐端本(1438―1519),又明史忠,字廷直,金陵人。17岁才能讲话,外呆内慧,人以痴呼之,自号痴翁,又称痴仙,亦称痴痴道人。
《杂画册》共有12幅图:1.渔翁垂钓图;2.山桥吟行图;3.荷莲萱草图;4.秋溪沙鸥图;5.野航图;6.澄江飞帆图;7.江天晚照图;8.携琴晚归图;9.临流独钓图;10.水亭静居图;11.携琴访友图;12.树下闲眺图;
《杂画册》大多描写山野逸士的生活情状,或溪边独钓,或小桥策行,或山村访友,或闲眺江天,表达出远离尘嚣,忘情泉石的志趣。画家在这些画幅中着意渲染野逸的意蕴,从而衬托出他放达率真的性格和超脱尘世的理念。

 

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山雨欲来图》
明 张路 绢本水墨 纵147厘米 横1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山雨欲来图》墨笔画风雨欲来,一渔人收网而归。近景的山峦草树以及淙淙溪水,刻画得生动有致,远山迷蒙,在阴暗的天空下或阴或现,很有山雨欲来前的气势。在具体表现技法上,画家运用的是粗笔湿墨,气韵很是生动。画家着意营造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气氛,用笔粗放,风格雄健,但又透出画家用笔的潇洒和灵巧,显然是受到宋元粗笔水墨一派以及吕纪、林良等人水墨写意画风的影响。
在背景的渲染方面,也明暗适度,尽量表现出风雨欲来前的自然界的丰富二微妙的变化。

 

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溪山放艇图》
张路 绢本设色 纵165.8厘米 横97.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张路(1464―1538),字天驰,号平山,仅以字行于世,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少年聪慧,见吴道子、戴进所画人物,临摹肖其神,
以画成名,是明代追随戴进、吴伟的重要浙派画家,在人物上师法吴伟,但秀逸不足,狂放过之,山水上有戴进的风致。
张路的绘画艺术很受世人赞誉,明朝詹景风就盛赞他“足当名家”。在当时,缙绅们咸加推重,得其真迹,如若拱壁。

 

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柴门送客图》
明 周臣 纸本淡设色


此图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表现题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闲雅情趣,画面描绘的是主客二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在表现这类隐逸生活题材时,画家不同于元明文人画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赋予雄伟恢弘的气势,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周臣的山水画脱胎于李唐和马夏,但他并不囿于宋代院体画的程式,而山雨摄取文人画家某些布景和笔墨的长处,形成结构严谨而气脉流动、造型真实生动、笔力刚劲峭厉、墨韵充足的风格。

 

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雪村访友图》
明 周臣 绢本设色 纵224.3厘米 横96.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构图十分奇峭险峻,中间巨石之上的几棵挺拔秀逸的苍松是全画的视觉中心。画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耸立,直插云霄,气势雄壮。
图中采用高远布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画派景物的描写,近景和远景造型坚实明晰,中景桃源处虚化朦胧,则又吸收了元文人画的构景的长处。笔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浓重,皴染结合,石用拖泥带水法描绘,并兼用小斧劈皴和铁皴钩斫,表达出嶙峋坚实的石骨。古松虬曲和倒挂的形态,颇接近马远的松树法。整幅作品用笔尖劲,气势雄浑,是周臣绘画的代表作。

 

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春泉小隐图》(部分)
明 周臣 纸本设色 纵26.5厘米 横8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是周臣为裴春泉绘其隐居小憩的情景。绘松石下荫茅堂,一人在堂中伏几假寐,又有一童子洒扫堂外。门前一弯小桥,流水与湖水相接,即寓春泉之名。河对岸山峦层层。小桥对岸其山石也用重墨,两棵探向泉水的婆娑之树,和茅屋边的垂柳、苍松遥相呼应,情态各具。
远山用淡墨晕染,和前景的重墨形成对比,富有变化和秩序感。周臣在描绘物象时,善于根据不同形象的质感,施以刚柔、粗细、轻重不同的笔法,状物准确严谨。

 

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山斋客至图》
明 周臣 绢本设色 纵13**厘米 横7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表现题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闲雅情趣,画面描绘的是主客二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
从船工坐在船头,伏膝熟睡,等待主人会友归返的细节,可以看出画家创作艺术构思的精妙。在表现这类隐逸生活题材时,画家不同于元明文人画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赋予雄伟恢弘的气势,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柴门送客图》可以体现这种风格。

 

明代山水名画欣赏

《浒溪草堂图》
明 文徵明 纸本设色 纵26.7厘米 横14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人,与沈周是同乡,并师事沈周。
此画画法秀润,意境清幽。画面上描绘的是高木浓荫,掩映草堂,群山环抱,清波蜒曲,帆樯林立,榭阁屋宇错落。近处草堂敞轩,二高士案前对坐,正在高谈阔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用笔细腻严谨,山石仅用渴笔微抹,以点苔显出明暗,经营位置,得写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