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术语的分类介绍(1)(2)

作者:佚名 来源:第一视觉整理 时间:2006-04-05


◇士夫画
  即“文人画”。
◇年画
  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祗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 “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采,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宫尖
  见“年画”。

◇三才
  见“年画”。

◇连环画
  绘画的一种。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应称“连续画”。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一般以线描为主,也有彩色等。中园古代的故事壁画(如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佛教故事)、故事画卷(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五代南唐顾闳中《韩 熙载夜宴图》南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明人《胡笳十八拍图》等)及小说戏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连环画的性质。现代风行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或“小书”,也有将电影,戏剧等故事用掇影形式编成连环画的。
◇指头画
  简称“指画”。中国画技法名。即特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所成之画称“指头画”。清代方薰《山静居论画》:“指头画起于张?,?作画或用退笔,或以手摸绢素而成。”实则唐代张?专以秃笔作画,偶以手指涂抹绢素而已。据可查考资料,指头画始于康熙间的高其佩,其侄孙高秉著有《指头画说》。高其佩亲承弟子有甘怀园、赵成穆、李世倬等,之后,工指头画有特殊成绩的画家有萨克达(字介文,女)、俞?、觉罗西密.杨阿 、瑛室等。乾隆、嘉庆以后,兼工指画者益见增多。现代潘天寿于指头画有很高成就,独具风格。
◇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人物画
  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道释画
  人物画的一种。以道教、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为内容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多。佛教画如东晋顾恺之、戴逵在建业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南朝宋陆探微、谢灵运画《菩萨像》,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后堆置于甘露寺,南朝梁张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画《二神》、《三帝释》;隋代展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等画《菩萨像》,杨契丹在长安宝刹寺画《佛涅盘变》;唐代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画《千钵文殊》,吴道子在兴唐寺画《金刚变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画《无量寿佛》等。道教画如唐代张素卿画《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画《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孙知微在成都寿宁院画《惠远送陆道士图》,武宗元在洛阳三圣宫画《太乙像》;还有元代《永乐宫壁画》等。寺院壁画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坏,所存无几。石窟壁画则保存尚,如敦煌壁画。也有卷轴画,如传为北宋李公麟的《维摩天女》、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实》,元初颜辉的《李仙像》等。

◇仕女画
  一作“士女画”。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如唐代周?的《挥扇仕女图》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成为仕女样式的典型。历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费丹旭的《仕女册》等。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风俗画
  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力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唐代韩?《田家风俗图》、五代李群《孟说举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朱光普《村田乐事图》、苏汉臣《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有很多作品,均属风俗画。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万家村》等图,也属之。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肖像画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

◇写真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绘写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如清代丁皋著的肖像画法称《写真秘诀》。亦称“传神”、“写照”。

◇传神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图绘人物,当求其能表达出神情意态,故称“传神”。清蒋骥著《传神秘要》,论述肖像画颇详。

◇绣像
  原指绣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来,若干通俗小说前面,附有书中人物的图像,以增读者兴味,因用线条钩描,绘制精细,也称“绣像”,如《绣像三国演义》;另有画出每回故事内容的,则称“全图”,如《全图儒林外史》。绣像和全图均属插图一类。

◇衣冠像
  民间肖像画的一种。旧时指为死者所画的遗像,一般供子孙悬挂纪念之用。画工细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实;并精工细描穿戴礼服,以示品级身份。俗称“买太公”或“记眼”。

◇顶相
  佛教肖像画名词。佛弟子为祖师画的遗像。日本僧人空海(774一835)入唐求法,从长安(今陕西西安)青龙寺惠果(752一805)受秘法,回日本传密教,称“真言宗”。尊惠果、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一行为五祖。携归李真画《真言五祖像》(今藏京都教王护国寺),其中《不空像》保存良好,此即早期的顶相。日本僧人圆尔辨圆(1202一1280)入宋,回国后为临济宗开山,持有《无准师范像》(今藏京都东福寺)。宋元之际此风盛行。顶相上多祖师自题赞语,亦有禅林名师题赞的。

◇云身
  中国肖像画名词。凡画半身肖像,民间画工习称“云身”,意谓下半身为云雾所遮。

◇整身
  中国肖像画名词。凡绘制全身肖像,民间画工习称“整身”,意谓完整的身躯。坐着的全身肖像称“花整”,疙立或行动的全身肖像称“云整”。只画头像称“大首”。

◇花整
  中国肖像画名词。见“整身”。

◇云整
  中国肖像画名词。见“整身”。

◇大首
  中国肖像画名词。见“整身”。

◇山水画
  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筘),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浅绛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金碧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青绿
  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也指以这两种颜料为主色的着色方法。清代王?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清晖画跋》)恽寿平也说:“青绿重色,为?厚易,为浅淡难,为浅澹矣,而愈见?厚为尤难。……运以虚和,出之妍雅,?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瓯香馆画跋》)阐述了青绿设色的要旨。参见“青绿山水”。

◇花鸟画
  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锈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参见“四君子”。

◇铺殿花
  花鸟画的一种。装饰性较强,专供宫廷挂设之用。语出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江南徐熙辈,有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供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曰‘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故观者往往不甚采鉴。”

◇装堂花
  见“铺殿花”。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唐代韩?《已凉》诗:“碧栏干外锈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宋元虽在花鸟画中已有画折枝的构图,但盛行却在明清之际。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

◇捉勒
  中国画术语。专指花鸟画中以猛禽猎食为题材。南唐郭乾晖有《苍鹰捕?图》,北宋崔白有《俊禽逐兔图》,南宋李安忠、李猷、赵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于时。论者谓:“世所作多搏狐兔凫鹭之属,流血淋漓,颇乖好生之意。李猷尽反之,其画二鹰栖于枯枝之上,貌甚闲暇,略无鸷猛惨烈之状,而不失英姿劲气。”明代吕纪、林良也擅长之。

◇四君子
  中国画术语。指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的总称。花鸟画之分支。宋元若干画家好写竹、梅,加上松树,称“岁寒三友”。元代吴镇在“三友”外加画兰花,名“四友图”。明神宗万历(1573一1619)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称“四君”,后即名“四君子”。后人又加上松树(或水仙,或奇石)合称“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编《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即为梅、兰、竹、菊四谱。这类题材,能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忍、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历代画家久画不衰。

◇岁寒三友
  见“四君子”。

◇五清
  见“四君子”。

◇界画
  即“界划”。“画”读入声。中国画技法名。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方法。2中国画的一种。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也称“宫室”或”屋木”。历来崇扬文人画者鄙视界画楼台一科,《芥子园画传》却提出:“画中之有楼阁,犹字中之有九成宫、麻姑坛之精楷也。夫界画犹禅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

◇杂画
  中国画的一种。是十三科之外的绘画门类。其说初见南宋邓椿《画继》卷七,有“小景杂画”语。其后,泛指描绘“怪石”、“博古”、“彩蛋”、“床帷”、“花雕”或“彩灯”、“重阳糕旗”等,即既不属于人物画,也不属于花鸟画、山水画的杂画。

◇博古
  杂画的一种。北宋大观中,徽宗命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彝器,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将图绘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包括以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画、博古屏等。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

◇变相
  简称“变”。佛教画术语。用绘画或雕刻所表现的佛经故事。内容分为三种:一,是根据某部经典,把其至尊及侍从在所领区域内(净土)的种种活动,用绘画表现出来,称作“经变”,如“西方净土变”等;一是依据释迦牟尼传记,把佛一生的故事单独或一系列地图绘出来,称作“佛传”;一是依据本生(指释迦牟尼降生净饭王家为太子以前的许多世)故事的经典,绘成独幅或连环画,称作“本生”。

◇笔墨
  中国画术语。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指出立意和笔墨的主从关系。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将笔和墨的关系划分开了。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反对将笔墨两者的关系分开:“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见今人以淡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石涛在《石涛画语录》中对“笔墨”的见解是:“笔与墨会,是为襟苛,襟苛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襟苛之分,作辟混沌乎,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工笔
  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

◇细笔
  即“工笔”。

◇写意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

◇粗笔
  “写意”的俗称。

◇减笔
  与“细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细笔亦名“工笔”,属密体,力求缜密细微;减笔则属?体,力求单纯简括,可舍的尽量舍去。这是“遗貌取神”技法,多一笔不成,少一笔也不成,难度大于细笔。如南宋梁楷既能细笔,尤善减笔;元代倪瓒的山水竹石,“逸笔草草”,也是减笔。现代黄宾虹说:“笔墨之妙,尤在?密,密不容针,?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而不离。”又说:“减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方薰说:“荆、关笔墨稠密,倪、米?落为图,各极其致,不在多寡论也。”

◇五笔七墨
  中国画技法名。现代黄宾虹精于用笔,娴于施墨,晚年总结作画经验,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有时用“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钩勒
  中国画技法名。用笔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钩勒后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一般使用于精密工细的花鸟画。钩勒要求有笔力,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悟后运神草稿,钩勒篆隶相似。”

◇双钩
  中国画技法名。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大部用于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叫“双钩”;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

标签: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