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报设计风格的流变

作者:朱锷 来源:第一视觉整理 时间:2006-04-18
 现在,文化发展已不再仅仅被理解成个人的、独特的艺术品更替过程,而应理解为包括生活、环境等所有范围的一个综合性过程,对文化历史的观察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日常文化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很明显地印有那个时代的典型标记。同工业造型和建筑艺术相似,海报作品也被认作对辨别、解释历史精神状况的分歧过程的例证来认识的。从人类传播的角度看,海报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形态,为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最理想的方法一定是撷取当时最为流行、最为典型,因而也最具吸引力、号召力的文化符号来作为海报的信息传播载体,因而海报在某种角度下;可以说是某个历史时空中文化精神的集中显现。

现代海报设计的起源是在西方。古希腊文化又可以说是拉开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序慕,构成古希腊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科学的数理因素、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从弦乐器的音程中发现了如果将一根调好的琴弦的长度缩短一半时就会出现高八度音,缩短3/4就会出现一个第四音,缩短2/3就会奏出第五音,而将第四音和第五音重合则正好成为八度音,亦即3/4×2/3=12的调合比值2:3/4:1的数关系,创立了以科学数字说为墓础的毕达哥拉斯哲学体系、数的这种奇异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同样以勾股定理的形式得到过发展,但最终并没有上升到逻辑哲学的层面,而是将其看做是宿命的神秘结果,因为作为中国哲学本源的“气”的无终无始、无穷无尽的阴阳关系,已不在元素的意义之内,成了“形而上”的理念符号。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这种数的比例关系,后来被柏拉图应用于美学领域,认为具有象黄金一样的珍贵价值,称之为“黄金分割律”。黄金分割律对于希腊人来讲,所得到的最为完美的实践对象就是人自身的躯体,波利格莱塔的《持予者》雕像和勃拉先西德列奇的“S”型曲线雕塑造型法便是其结晶。希腊艺术在数学原理中得到发展,实践到应用艺术中便产生了建筑帕提农神殿以及佩斯图姆大会堂。如果说古希腊人发现的是美的规律,发展到近代,构成主义先驱者的马列维奇、爱尔?利西斯基、蒙德利安、勒柯布西埃、密斯?凡?德罗等大师们则是现纳出了秩序――即美的规格化,这也是工业时代社会产业化的产物,后来在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院使是这种艺术精神流传的中转站。

20世纪初出现的被视为是与当时的新现实主义艺术相补充的构成主义的创作,在没有先例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造型艺术。位于东方的日本海报设计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明显受到影响。构成主义出现在工业时代和机器时代,在当时,机器似乎成了新能源的标志,计划统治了一切,数学设计、几何学式的严谨,材料的节约都是其设计思想的基础。构成主义探讨的是造型的基础要素。这种造型的条件是:放弃一般形式上的所有富有表现力和主观性的东西,被放弃了富有表现力和主观性后的造型,具有不带任何特性性的被抽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新造型的直观结构出自视觉经历的基本成份,如:点、线、面、节奏的形式,色彩、范围、位置以及方向,点线面分别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并通过点的延伸、线的组合等运动,影响视觉,带来情绪波动。在构成主义的艺术探索结果中,人们看到了“以机器作为能源的时代的形态统一”,构成主义的道路适合数学式思维过程的美学,在数字的思维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公式的“美与正确”的概念。在那样的时代中,艺术家们都渴望自己的艺术活动能得到应用,渴望参与和结合到工业生产中去,在结合过程中从一名自由艺术家发展成为一名设计师。1945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一切都等待着重新构筑。随着工业化的开始,经济复苏,日本文化发展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折,除了受到跟随进驻日本的美军同来的欧美的思想冲击外,还遭受到了迅速改变的经济和工业发展的社会影响。日本社会发展的这种历史氛围与与20世纪初世界设计艺术思潮无疑是偶合,但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领域里会积累出一定的造型。造型变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在个人生活的过程中,世界观本身发生了变化,正象众所周知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深层原因在世界观里总是可以找到依据的,同样,被创作的作品的造型和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也表达了这一点。

时代的精神很可能也是一个主观事实,象任何一个主观事实、任何一个科学事实一样,这是一个艺术造型史上古老的命题。象每一部历史一样,并不是在所有的时代,在每一个地点用同样的可能性都可以重复成为可能。但在一定的间距里,形式表达虽然不是完全重复,却会在它的设想中,暗示一种状况,这种状况暗示了与早期版本相近的凤格,即――改变了的重复,50年代以前的日本海报设计作品基本上可以划归为这一类。

50年代初开始,日本海报设计从各种西方海报设计艺术流派中广泛嘛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有益养料。法国卡桑特尔英雄主义风格强骨霸焊的章法构成,瑞士苏黎士派和马塞尔派冷抽象主义风格的严谨、秩序、简约,以波尔兰德为代表的美国本上设计址绺的生辣、自由与不羁等等,这些,都为以后日本海报设计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5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转换期,尽管在海报设计的章法结构等方面还受制于西方,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失去自我――强调平面性、注重余白、追求平淡内敛的阴柔美的意境,这个时期对于日本海报设计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酝酿准备阶段。这种平面性的感觉,即使在日本传统剧的舞台照明中也得到表现,在世界的舞台剧种中,可能只有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伎是使用灯光照明却不产生阴影,照明的全部功夫都下在了如何消去立体感上的。我们由此可证实一个时代、地域的文化精神是如何普遍性地充盈子备个文化艺术领域之中的。对于平面性的那种从容不迫的传统感性,使得日本海报设计能有别于西洋设计风格,和服、包裹布、折纸等日常生活用品中日本人对平面的喜好都时有流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浮世绘”了,“浮世绘”作品几乎都采用朴素得近于古者的叙述方法平铺直叙,没有阴影的平面表现――简洁单纯,平和中却有无尽韵味,这种以朴素的内容和比内容更朴素的表达方式所带来的美学新地,不仅在20世纪初对欧洲印象派画家们产生过影响,也直接成为了以后现代日本海报设计表现的根本特点。50年代末山城隆一的著名的保护绿化运动的海报,无疑是那个时期把东方传统的二维空间概念和西洋的情报传达的概念相结合的成功例证,这对以后的探索有着深远的影响。

工业生产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发展,60年代日本海报设计开始脱离传统文化的整体规划成为独立的学科。海报设计的完全独立符合不断增加的专业化工作细分工,它的任务越来越单纯地表现在对经济的推动与促进之中,设计可以加强日本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70年代以后,这一过程在组识结构上达到了顶峰。可以这样说,60年代的日本海报设计是从统一的基本规划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基本规划直接导致了新造型的产生,不仅仅是思想上的酝酿,而且以明确的画面形式出现,井反复运用,这说明在理念与实践上己经成熟,设计师们对此确立了自信,从自发走向自觉,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日本设计风格。

龟仓雄策通过他旺盛的制作活动和满腔热情,给战后日本海报设计动向提供了一条进路。龟仓的作品特征是:设计语法的严谨、对印刷技术的完全把握,以及强化视觉心理要素的构成。1964年为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制作的标志和海报正是他设计理念的集大成、龟仓雄策的作品在拥有极强的现代性的同时又具有日本传统族徽式的象征性和简洁性。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日本传统文化强调求意、来气的同时不免流于率易,而对西方设计理念的严谨、秩序不无心仪,因此明确表示应以本国文化为根本而兼取西洋理念。这种以扬长避短为前提的取长补短,其实井不能从根本性质上改变两种不同创作精神经渭分明的备行其道,即如龟仓雄策本人,事实上也只是做到了既能作西式创作法、又能作东方式创作法,而井未将两种创作法精神汇合完美地化合出一种新的方法。但是龟仓雄策作为日本现代海报设计的启蒙人,引进欧州设计体系,突破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单一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审美价值体系,作为墓础工程为日本海报设计走向现代竖立了第一块里程碑、龟仓雄策之后的第二代平面设计师们。对于“怎么设计”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设计什么”.“怎么设计”本来是取决于“设计什么”的,从龟仓雄策以后,毋宁说“设计什么”更多地取决于“怎么设计”,亦即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提出的“内容非他,即形式回转到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回转到形式。”6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活版印刷的鼎盛期,随着印刷技术的日益发展,给海报设计表现提供了新可能性,这个时期是日本海报设计在形式语言上大突破、大变异的时期。设计观念的发展对构成主义的几何学形态语汇产生了很多因人而异的个人见解和表现方法。永井一正在东京艺术大学专攻雕刻后于1951年中途退学转攻平面设计,他在作品中把线当成调整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关系的手段,来探求线的形态和特质。永井一正对“线状节奏”传统惯性的关注并末影响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开拓新的领域,这“新的领域”就是结构。他重视结构,关注线的特性和构成以及形体的虚实与主次,但从纯粹形式语言革命的角度,似乎没有完全自成一体,构成十足的现代形态。真正把他的艺术引入现代的是平面设计性的现代构成意识,他的这种意识与他对日本传统艺术的平面性。虚拟性、意象性的自觉意识是分不开的。

相对于永井一正以线作为设计基盘,田中一光直接以平面设计语言的核心――“面”来作为自己的造型手段。1950年从京都艺术大学毕业后,田中一光在正式成为平面设计师之前是作为一名纹样设计师开始他的设计生涯的。50年代中期,田中一光吸收了包豪斯的现代设计语言之后,以海报《第五国产经观世能》一举成名,田中一光是一名能够自由地运用各种设计语言、设计手法进行多元化创作的平面设计师。他一反传统的淡泊暖昧,主张宁可稚气、野气,也要求霸气,他的造型结构饱满,呈团块建筑感,他善于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发掘传统之精华,找到东西方之间的接洽点。用原色与间色原理去解释空白的运用,从他惯用的斑澜的色平面中,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两种最基本的视觉特色以西洋设计理论为的根底的几何式结构和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寒暖色的对比、类似明度色并置的色彩运用,从艺术本体的自身发展来看,龟仓雄策以欧洲设计分子的技法改造日本海报设计的实质是设计外在形式的变化.并带有基础训练的性质,属于形而下层面,那么,田中一光所追寻的东西方审美精神的互补调和己是形式自身精神的转换,属于形而上的层面。田中一光通过对子东西方调合的理论和实践,寻找到了日本海报设计走向现代的道路,建立了与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潮流汇合的日本现代海报设计的价值体系,在日本现代设计史上竖起了第二块里程碑。

横尾忠则是一位喜欢铺展巨大土俗仪式化场面的平面设计师,他的海报作品充满了奇诡神秘和潜意识层面里虚幻多彩的仪式风貌、东洋式的自然和人的冲实与融合,是他作品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研究传统文化象征的仪式化场面更是重点之一。他在日本海报设计的价值体系刚刚建立时,使对它提出了疑问,对于人与自然合一这个日本文化中的传统母题,被他用以安迪?沃霍夫为代表的美国波音艺术的语法置换,波普艺术的目的即意在深化和扩大话语的内涵,确立“重新讲述”的语态与语式,它关注的不是被表达的上俗本身的年代,而是土俗被表述的年代,在新的历史语言环境里、土俗模式和话语本身具用仪式的结构建立了重新叙述的历史。它着重的不是客观的文化背景,而是主观的文化透视与描绘,不是文化史的事实,而是对待文化史的主观精神。西方美学家克罗齐指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当代人对历史的读解并获得当代意义或当代性。土俗在横尾忠则的叙事系统里,是一个负载着文化冲突内涵的表意元素、从人类学的角度观照,横尾忠则的作品超出了内容和设计艺术的审美范围,重新提供了探视日本传统的文化视点。

单纯化的造型表现是福田繁雄在融合东西方艺术的基础上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单纯的意义,井不是抽象随意的富有技巧性的几笔可以代表,而是向复杂的自然物象中;寻求明显的性格和综合性色彩的表现,由细碎的现象,归纳到整体的观念中的意思。在创作上,福田繁华始终没有远离具象艺术,他以观察自然为单纯化的出发点,寻找忠实临写以外的表现的可能性。在具象艺术范畴内,求取单纯化的意义就是求相对单纯的形式与复杂内涵间的统一,就形式而言,是以简约的结构包含复杂材料组台的有序整体。从艺术史的角度看,福田繁雄的这种写实是“表现写实”,它不再重视再现瞬间印象,而是力图把握事物更稳定的内在特征,创出一种与真实自然有距离的单纯而富于情感特质的审美结构。其艺术特点是再现的语义目的和形式语言本身的符号目的有机统一。它向主观方面发展会是表现主义,向客观方面发展将是立体主义、福田繁雄的这种用贴近、平易的语言以个人化的内心体察为标志,展现在人们眼有井获得一种深刻的道德评价的美学成就,在于它展现了一种宁静内省的东方式生命体验,在时空交错之间体味着生命历程的东方人文精神,井演化为从客、质朴、幽默的叙事风格。

七十年代,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大批各具特性的新素材诞生,素材的特性对艺术造型来说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意义,素材的特性又使得相应的技术和技巧得以产生、印刷技术从活版开始转向胶版,使微妙色阶调的渐变民现成为可能,佐滕晃一的成名作《新音乐媒体》即产生于此时,在色彩、形体与光三者的关系中寻找平衡,既不完全归入西方古典的光线照射法,也不归入东方传统的几乎抛尽光源,只求色彩与体积的表现法,而是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古典派和印象派的光的表现,在渐变中手法中融为一体。色渐变的隐隐约约中依然清晰肯定的形体、弱化了的明暗和相对强化了的色彩,构成了佐滕晃一作品的基本特色。三者融而合一,自然和谐,开出了一块融合东西方的新天地。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说过:“最好的色彩美有赖于多样性的正确而且巧妙的统一”、佐藤晃一作品的色彩可以说大都具有这一品质,造成分离感和张力,具有戏剧性.未来派画家曾在有名的《未来派宣言》中,特别提出过“补色主义”的口号。佐藤晃一用补色对比,却往往又不用它作基调或主调,而星作为和声中的一组高音,作为大统调中的一个局部统调出现的,因此,他总是把补色对比和灰调统一起来,形成色渐变,造成既有冲突的因素、又有过渡与统调,既有分离的张力,亦有色阶的组合排列与细微刻画。色彩的最高表现是它成为一种传送心灵信息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佐藤晃一可以说在日本70年代崛起的革新派中独领风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面对他的作品,都能感受到一种情绪、情调和意境的感染,中间头一个因素就是色彩。

形式语言的突破和探索星一个世纪性难题,尤其要把东西方两种设计形式语言融和为一,经常会使探索者步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形式语言与欣赏习惯连在一起,又与相应的内涵和文化结构不可分。如何融合而不是拼合,如何取舍,如何与内在的统一性相符,都是极困难的事。五十岚威畅正是融合东西方设计理念成功的典型设计师。对西方,他放弃的是传坑派的僵化法则。选择的是以纳基为代表人物的立体构成主义这一过渡性历史阶段的传统;对日本,他放弃的是传统的大学内涵,选择的是从日本传统族徽为代表的简洁的设计基本元素,他以这两段东西方艺术作为架构“调和性形式语言”的基本材料和支撑点。画面构成,就是要创造二维空间中的视觉结构,由这个结构再把备种视觉元素统一在一种秩序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表现性,画面构成是形式的骨架与根基,是视觉思维的集中体现,它是在内在需求与外化过程、对象和视觉心理之间进行的,因此就形成了画面构成的基本法则,但艺术实践通常井不如此,由于习惯力量的作用,往往很难摆脱画面构成样式的阴影。海报作品最普遍而且典型的形式还是“横式”和“竖式”二种,五十岚威物却自觉地选择非横、非竖的方正格子的形式,方格形式清晰的垂直线与水平线,而且因为X轴与Y轴的比例一致,两条轴上的力与两个对角上的力都是平衡的,具有静态的特征。

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这在日本历史中,从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角度讲具有深刻的划时代的意义。随着经济基金的日益巩固,开始出现了与欧美抗衡的势头,反映在艺术上,也从强调调和性转入强调自我个性。作为80年代思想激荡的文化氛围的产物,拒绝做既成价值体系的解释者而保持相对的艺术家独立性进行思想艺术探索的设计师开始出现、他们敏锐地保持着一种作为文化艺术先锋的自觉,在人格精神和状态上,他们设置了先锋――保守、先锋――待引导的大众的对峙格局;在艺术形态上,是非政治性、反商业性的个人化知性化,对海报作为平面艺术的本体结构的强调开始超过对功能的强调,哲理化、散文化的画面叙事和追求深度感的画面造型与表意,都构成了其明显的海报设计语言特征。

齐藤诚的出现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产生来自他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状态。他主动改变了人和文化环境的对处方式,在如何对待东西文化这个历史命题的态度上,不同于前辈们的是先将自身夹在两者之间而后通过体悟去找寻自己的位置,而是一开始便将自己从夹缝中抽出来,如同外科医生般地两者同时、平等地并置在自己面前,使自己获得主动,去开拓环境、其次是他主动改变画面叙事形态,齐藤诚瓦解了画面内容的情节化叙事传统,开始省略海报设计的画面情节成份,走出故事的天地而走入寓言的世界,传递艺术的精神性,从而模糊了海报的商业目的,使艺术行为和商业行为之间的距离为之缩短。齐藤诚的海报画面的叙事方式改造了支撑和推进画面内容的动力及发展方向,不再从社会性概念出发;而是以张扬自我为叙事动力来梳理海报内容情节。由此,造型风格也从静态造型移向动态造型,画面空间的内向型张力变为开放性外向型张力。就总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状态而言,齐藤诚都是一个趋于极端的、激进的平面设计师。长期以来,对于视觉性艺术人们总是习惯子注意空间造型中感情上的象征和暗乐――即习惯于寻找画面以外的内容而不直接面对画面聆听其自身说话,这种审美惯性使人们忽视了通过直觉去理解事物和本能,脱离视知觉以至于使我们的眼睛退化为纯粹是度量和辩别的工具,齐藤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恢复了海报设计艺术手段的自由以及海报的特殊规律性和纯洁性。

90年代是进入电脑音及化的时代,电脑联网的出现意味着从来的密集型群体劳动形式开始解体,新时代作坊型松散个体劳动形式开始成为主流,这就迅速改变了人们的价住观和世界观,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是消解的时代,它促使了边缘儿、多元化,消解中心消解权威、消解经典的进程。传统价值体系的成就开始倒塌了、在80年代末走出校门90年代登上设计历史舞台的新一代设计师是日本设计史上特殊的一代人,他们不同于前一代,不是在成熟以后再破坏了既成的价值体系,而是在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旧的价值体系已被破坏的废墟上成熟的一代。古今东西方的哲学、历史、文学、电影、设计及其它学术领域与艺术的思想全方位地进入了这代人的视野,而又相互冲突、汇合、碰撞、交融,这既使他们眼界大开也更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冲刷,眼前眼花缭乱内心又生机勃勃。新时代百废待兴而又欣欣向荣的历史进程,加上他们的自信,将他们从骨子里铸成了理想主义者,理想精神与自信心又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及鲜明的个性精神,“与其很伤感地留恋过去寻一条新的路”,便是新一代设计师的精神特征,他们的反思往往是保持一段距离的前提下远远地冷眼旁观、新一代设计师比前辈们更重视海报设计的形式与技巧,但他们不再轻易对“怎么设计”下定义,而是先探求对事物的看法,再探求物质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以及怎样提出问题、海报的读者成了主动的主体,人们不再轻易接受设计师在海报中提示的答案、因此,新一代设计师们的作品。开始将设计透过海报画面中的角色来影响观者的传统关系,颠倒过来了。

从风格的开创年代起就有了凤格的伪装问题的争论和从外表上重新接受历史风格的争论。美字、伦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错综复杂的革新思想,使之努力在被追求的艺术与生活间的统一以及艺术与自然间的统一中寻找一种新的造型方式,这种新的造型方式最终将由时代氛围所决定,而不是仅仅出自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喜好。亦就是说来自正在形成的整体艺术力量的共同理想,来自坚信整体艺术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三者不可分割的信念。人们根据各自的气质和不同程度的理论基础选择着各自的道路,20世纪的日本海报设计就是以这样的道路为样板的。在对日本海报设计风格形成的经验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没有任何形态和色彩自身能够自成体系,而是所有形态和色彩在同一感觉的功能结构中各显其能,共同发挥作用。结果是全部形态关系和色彩关系的概念要求人们认识到:在社会环境中不存在无价值的形态与色彩,并由此而构成关系整体和教育整体,所以,追求一种代表社会环境的新造型就成了每个新时代的任务。当人们在找到了一种艺术造型后并开始进一步将其归属时,当人们用审美眼光来审视生活时,纯粹艺术与应用艺术之间的界限就被打破了。一旦社会环境实现了生活水平整体化,那么.艺术将失去其特殊性及优越感,艺术家们将尽自己的本份去工作。

在本质意义上来讲,艺术仅仅是某个局部的意义,但是,对现实的观察的方式方法对艺术却起着决定性作用,观察方式超越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在一张设计成功的海报上或在一台设计成功的机器上看不出两个不同,仅是同时代的产品而已、美是以“自然性”为基础的,生活带着自然性去寻找并获得其形态一与需求完全协调,生活本身明显地表明,形态始终伴随着功能这是所有有机物体和无机物体的法则、所有自然物体和超感觉的事物的法则。
标签:日本海报